四、实行全民动员,开展全民战争,是赢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反侵略战争是民族抵抗和解放战争,只有动员全民、依靠全民、实施全民抗战,才能赢得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予人们的重要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是法西斯国家还是反法西斯国家,从现象上看,反法西斯国家开始受挫而最终获胜,除了法西斯非正义战争必败,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必胜这条根本规律之外,在实施全民动员的时机、指导思想、计划组织及开展武装斗争的形式等方面,均有一些经验教训可以吸取。 (一)实行战争动员,开展全民战争,要以对战争形势的清醒的估计为基础 实行全民动员,有一个时机的把握和抉择的问题,对战争形势有清醒、正确的判断,就会在恰当的时机实行全民动员,开展全民战争。而对战争形势失察,则会丧失警惕,贻误实施全民动员的时机,在敌人来犯时就会措手不及,痛失国土,惨遭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深刻的。 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存在厌战畏战情绪,认为战争会限制人们的自由,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对战备持非常消极的态度。面对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战争威胁,法国首相达拉第认为,如果与德国打仗,只会对苏联有利;为了避免战争,必须寻求外交妥协。法国1928年就提出了国家动员法案,但直到1938年才予以通过;而实际的战争动员开始得更晚,丧失了实行全民动员进行战争准备的有利时机。1940年5、6月间,号称欧洲最大的陆军强国的法国,在战争中只坚持了42天,便宣布向德国投降。 苏联在理论上认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因而在战前也作了一些准备;但在实际上对当时的战争形势认识不清,总认为战争不会过早地爆发。由于对战争爆发时机的判断失误,所以苏联在遭受德国突然袭击之前没有来得及进行全民动员,就是一般的战争动员做得也不够。例如,苏联部队临战前仍缺编严重,战备训练脱离现代战争的实际,缺乏对打集群坦克、反空袭和组织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训练,忽视了研究预想敌人的作战特点。各级指挥人员和司令部人员军事理论水平、指挥作战能力较低,文化科学知识较差,大部分尚不具备与其职务相称的战役、战术修养。部队战备观念较差,作风松散。基辅特别军区第8集团军, 在纳粹德国军队入侵苏联前几个小时仍然照常开晚会;空军飞行员大部分在休息;许多连队的干部不在位,回家过周末去了。由于对战争动员的时机抉择失误,苏联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从1941年6月22日开战, 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德军向苏联境内迅猛突击,在西北方向推进约400 -450公里,在西方向推进450-600公里,在西南方向推进300-350 公里。苏军遭到重大损失,西部边境军区170个师中,有28个师被歼,70 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这些对整个战局造成了严重的、深远的影响。 (二)实行全民动员,开展全民战争,要以正确的军事思想为指导 战争动员是在一定的军事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只有先进的军事思想,才能广泛地动员民众,开展全民战争。军事思想落后,就会限制和影响动员民众参加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被袭击的一些国家,由于军事思想比较落后而未能依靠全民、发动全民进行反侵略战争;只是在法西斯国家坦克、火炮、飞机的威逼下,它们才端正了军事思想,依靠全民进行战争,因而赢得了胜利。 波兰领导人在战前对纳粹德国将大量使用坦克、飞机进行“闪电战”一无所知。他们仍然认为,战争会象1920年波兰对苏俄作战时那样缓慢地展开。设想敌人会先以轻骑兵进行活动,然后以重骑兵实施冲击;波军则在国境线进行作战,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动员和展开,等待英、法军队到达后,击退敌人,转入反攻。在这种陈腐军事思想指导下,波兰自然不会动员民众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因而在遭到德国大量坦克进攻时,竟用骑兵实施反冲击。这怎能不招致灭亡呢?! 法国军事领导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进行了阵地战。他们把阵地战取胜当成了永恒的真理,认为阵地战在未来作战中仍然是保证法国安全的最有效的作战样式。在这种“防御比进攻更有效”的思想指导下,法国不是广泛地动员民众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而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了一条马奇诺防线,将大部分兵力拴在这条防线上,忽视了战役纵深的防御和全民的抵抗。因此,一旦马奇诺防线被突破,法军的阵地防御也就迅速崩溃了。 美国在战争初期采取“孤立主义”政策,在法国战败之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还声称,当战争和和平的选择权还在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当避免冲突。同时,美国一向把欧洲作为战略重点,在亚太地区采取防御战略,总认为日本可能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因此对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侵略企图虽然有所察觉,但估计不足。直到1941年12月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美国太平洋舰队一时陷于瘫痪之后,美国才摆脱了“孤立主义”,领导层统一了战略思想,树立了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从此,美国开始了空前的全民动员,全力投入反法西斯战争,进一步壮大了反法西斯阵线的力量,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苏联领导人也没有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的旧观念的影响,对战争初期的作战特点和方法缺乏科学认识,片面强调进攻之利,忽视积极防御。他们认为,在战争开始时,还会象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有一个边境交战的阶段,作战双方只使用部分兵力进行边境交战,敌军主力和苏军一样,需要在15-20天才能完全展开投入交战。根据这样的军事思想,苏联当然不会在临战前动员全民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就是军队的动员也很不充分,以致在战争初期抵挡不住纳粹德国军队的“闪电”进攻,遭受严重损失。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创造的先进的军事思想,对动员民众开展人民战争取得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毛泽东指出:“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重印发行,1991年版,第511页。)。 他十分重视对广大民众的动员、组织和武装。“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重印发行,1991 年版, 第408页。),他强调军队与民众要结合。“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 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重印发行,1991年版,第509页。)。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重印发行,1991年版,第512页。 )这个著名论断揭示了人民群众与战争胜负的内在联系,不仅是动员民众、开展全民战争的理论依据,而且也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