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也受三边委员会的影响。三边委员会是由洛克菲勒兄弟之一的戴维·洛克菲勒倡议、支持下于1973年成立的一个民间组织,成员来自北美、西欧、日本三边世界的学术名流、政府显要、企业界和律师界等名人。它的宗旨是“减少三边世界间的摩擦”,“维持三边世界的团结”,目标是建立一个以三边世界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新体系,共同对付来自第三世界的挑战。[12](P250)福特政府的许多官员都是三边委员会的成员。三边委员会成立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影响三边世界外交政策的制订。1974年底,有代表性的三边委员会委员在戴维·洛克菲勒的带领下会见了福特总统、基辛格国务卿和内政部长罗杰斯·莫顿,讨论了政府的能源政策和国际能源合作问题。1975年11月美国与西方其他五个工业国家在法国朗布依埃举行经济首脑会谈,讨论经济合作问题,三边委员会把这次会议看作是三边方式已被正式接受。 三 70年代是战后美国外交发展变化的一个分水岭。尼克松政府通过缓和政策实现了东西方关系的一次重大突破,福特政府在此基础上又对美国外交的重点和方向作出调整,开始改变美国外交长期以来注重安全、忽视经济的旧政策模式,真正将经济提上美国外交议事日程。福特政府外交的这种转变固然是与70年代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增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福特政府在政策观念上的改变,第一次认识到国情离不开世情,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正是这种认识论上的突破,才使得福特政府去努力实现与西方其他工业化国家政策的协调,开启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历程。战后以来美国一直将第三世界视为国际关系的一个客体,一个与苏联争夺的对象,第四次中东战争和阿拉伯国家联合石油禁运后,美国的这种国际理念发生动摇,福特政府是第一次在脱离东西方关系和美苏关系的前提下从“南北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第三世界,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来谈论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把第三世界当作国际社会的一个积极参与者,改变尼克松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消极被动态度,积极主动谋求南北关系的改善。在对苏关系上,福特政府继续执行尼克松的缓和路线,但由于美国国内对苏联战略意图的怀疑逐渐增加,福特政府在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中的立场变得强硬。随着美苏力量的对比朝着更加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以实力求和平”的思想开始主导美国的对苏政策,80年代初里根政府的强硬政策在这里已露端倪。另外,在贸易、人权等问题上福特政府也向苏联施压,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和欧安会“第三篮子”成为后来卡特“人权外交”的先声。福特政府外交在重视安全问题的同时逐渐将重心转向经济问题,并开始将人权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立足点,这表明,福特政府的外交已具有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的某些特征。由此看来,把福特政府外交简单地说成仅仅是尼克松对外政策的继续而忽略甚至否定其中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对后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则是过于简单和非科学的处理办法。 原文参考文献: [1] Walter Lafeber.America,Russia,and the Cold War,1945-1992[M].New York,1993. [2] Robert A.Divine.Since 1945 ,Politics and Diplomacy inRecent American History[M].New York,1985. [3] 沃伦·纳特。基辛格的总构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4] 亨利·基辛格。美国对外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5]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Vol 71(October 7)1974[Z].Washington,1974. [6]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Gerald R.Ford 1974[Z].Washington,1975. [7] (美)当代国际问题研究所。论美国在缓和后世界中的新作用--保卫美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Richard P.Stebbins, Elaine P.Adam. American ForeignRelations 1975[A].A Documentary Record[Z].New York,1977. [9] 迈克尔·V·多伊尔。福特言论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10] 梅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选编[Z].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 [11] David P.Forsy.The Human Rights and U.S.Foreign Policy[M].University of Florida Press,1988. [12] 劳伦斯·H·肖普。帝国智囊团[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