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雄厚的综合国力是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再次雄辩地证明,战争是包括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赛,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术语来说,是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的综合较量。具体说来,综合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 1)国土面积(含领海面积);(2)地理位置(战略地位);(3)自然资源;( 4)天候、地形;(5)人口(数量和质量);(6)国民生产(国民收入);(7)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8)交通运输(含通讯联络);( 9)国际主义能力;(10)意识形态;(11)社会政治制度;(12)政治路线、方针和对外政策;(13)领导能力和魄力;(14)盟国或国际援助;(15)其他。在构成综合国力的诸因素中与经济有关的因素是基础,科学技术是先导,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及内外政策是保证,领导则是统一作用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还表明,综合国力与综合国防力不尽相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综合国防力量是由综合国力转让而来的,国防力的规模和性质归根到底是由综合国力所决定的。当然,在既定国防力的基础上,由于主观努力的不同,国防力也会有所不同。综合国防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各项:(1 )常备军(包括编制数量和武器装备);(2)后备力量;(3)国防工业(含战略物资);(4 )国防科技;(5)国防费;(6)后勤保障;( 7)国防体制(含动员体制);(8)国防部署(含战场准备);(9)全民国防意识(民心士气);(10)军事科学和教育训练;(11)领导、管理和指挥能力;(12)其他。 综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的综合国力与综合国防力及其最后较量的结果,至少可以给我们如下几点启示: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德、日、意法西斯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世界各国人民为敌,发动了惨绝人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它们连连获胜,但它们毕竟出师无名,终于被觉醒了的反法西斯各国人民顶住,经过战略相持阶段,改变了力量对比,夺得战争主动权,转而发动了强大的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而德、日、意法西斯侵略者失道寡助,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和“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陷入反法西斯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直至彻底败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最好不过地证明,德、日、意法西斯的失败命运是从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力量的对比,不仅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更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反法西斯的正义的同盟国一方战胜侵略的轴心国一方是理所当然的,是人心所向和历史的逻辑。为了正义的目标而斗争的军队和人民是所向无敌的,尽管也会遇到挫折,但最终必将获胜。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可靠的后勤保障是克敌制胜的基础 与希特勒自恃兵器先进、单靠闪击战取胜而忽视经济实力和后勤保障的思想相反,斯大林在苏德战争中十分重视经济实力与后勤保障工作。他把后方的巩固置于经常起作用的五大致胜因素的首位,用很大精力抓战争的经济基础,抓军队后勤的改组和建设。朱可夫开始不同意苏军后勤组织体制的改革,不赞成建立独立、统一的后勤系统,说后勤改革方案的作者是“想让后勤压倒总参”。但通过战争的实践,朱可夫改变了看法,认为还是改革好,在战后他写的回忆录和有关文章中也一再强调现代战争条件下经济基础和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战前,苏联实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几个五年计划,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其军事经济和后勤保障亦有相当准备。但通过苏德战争初期实践的检验,证明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物资储备的配置过于靠前,展开太晚;对敌人突然袭击的可能性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正确的对策,只注意战略进攻的后勤准备而忽视了战略防御的后勤准备;后勤机动性差,组织体制不适应战时要求,等等。可贵的是,他们发现了这些问题,就迅速研究解决,及时改进后勤工作。如苏德交战一个多月后,斯大林就亲自抓了苏军后勤组织体制的重大改革,首先从总部、方面军和集团军这几级入手,自上而下地建立起新的后勤系统。在总部一级,由副国防人民委员兼任苏军后勤部长,在方面军、集团军分别设立后勤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长(后来师、团亦如此),并新设了各级后勤司令部作为后勤的组织指挥机关。与此同时,迅速改善军队作战物资供应与各种保障,如实行战时动员,使国家的生产转入战时轨道,最大限度地增加军用产品的生产,从前方地区向大后方紧急疏散居民、机关、军事物资和其他贵重物资(特别是重要企业设备),到年底共疏散了1000万人口,1523个工业企业(其中大型军工厂1360个),从而保存了一大批军工骨干力量,为加速扩大大后方的军工生产基地,确保当前作战需要和尔后夺取战略主动权创造了条件(东部地区军工产品产量到1942年3 月即已达到战前全国生产水平)。这也是希特勒在苏德战场上必然失败的重大决定因素之一。 在太平洋战争中,导致美胜日败的因素固然很多,首先,美国对日本的斗争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同大多数国家一起建立了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政治、外交上均处于有利地位;其次,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可靠的后勤保障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基础。美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战前工业总产值约为日本的9倍, 战争潜力的各方面都远远超过日本,而从石油贮备,生产能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来看,日本绝对不能打一场长期战争。日本海军认为,开战后的头两年是有把握的,但是尔后前途如何难以预断。他们估计,开战时美国的造船能力比日本大三倍多,战争爆发后差距会迅速拉大,成为日本的4~5倍。美国飞机生产能力为日本的10倍。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根据对日本国力和海军实力的估计,曾明确指出,不能指望联合舰队能胜利地作战到一年以上。由此可见,日本海军既无取胜的基本条件,又无进行长期战争的决心和信心,而是将取胜的希望寄托于德军称霸欧洲和美国在战争中退却求和这种空中楼阁式的基础之上,其失败的命运是早已注定了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