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整体化进程研究的新成果(2)
在对世界历史内容的选择上,《宏观世界史》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如作者曾指出:“坚持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的主轴的观点,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历史的一把钥匙”,“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而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更是突破性的推进。因此,要着重研究几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大作用”。科技、经济、国际经济联系几乎渗透到《宏观世界史》所有各章。作者特别对首次工业革命。第二、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世界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巨大作用作了重点叙述和认真分析。 第二,对于世界整体化进程中的社会交往给予极大的关注。吴于廑先生曾言:“我们要探索历史之所以成为世界历史,就必须把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之间在一定生产发展条件下发生的接触、交往、渗透、融汇矛盾、冲突等等历史运动,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仅以该书《第一编:人类社会在分散状态中发展》为例,作者就专门介绍了古代五大文明区之间、四大帝国(汉帝国、贵霜、安息、罗马帝国)之间经济、文化等的相互交流,作者还特别描述了古代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三次移徙和冲击。在《跨越封建区域的国际交往》一章中,作者专门介绍了中国造纸术、印度数字西传等“东学西渐”的史实,这些都是以往通史教材中较少见到的。 第三,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进行考察。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中国历史和其他国家历史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作者站在世界全局的高度,用相当多的篇幅描绘了中国作为世界主要早期农耕、畜牧中心和古代文明中心所创造的辉煌的奴隶制文明及独特繁荣的东亚封建文化;展现了在资本、帝国主义的全球冲击下,中华民族逐步沉沦、不断抗争、日益崛起的曲折历程;尤其是作者把20世纪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纳入世界整体发展进程中,再现了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苦心孤诣、不断探索的新世纪画卷,深化了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 三 作为一部47万余字的世界通史教材,如何处理好知识性和学术性、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是作者考虑的另一重大问题。鉴于教材读者的特殊性,作者在内容安排上没有停留在对重大历史事件、运动等的进一步叙述、概述、分析等层面上,而是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崭新的内涵、将宏观和微观较好结合起来,展示了远古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作者尤其注重将从古至今世界发展演变中那些关系世界全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考察,探索其产生、发展,评价其历史地位、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得出了许多富有学术性、启发性、思辩性的结论。《宏观世界史》是一部知识性和学术性兼备、普及和提高并举,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通史教材。 吴于廑先生认为:“亚欧大陆各农耕中心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世界历史上划分奴隶制阶段和封建制阶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宏观世界史》迎难而上,它将亚、欧、北非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问题置于4-8世纪民族大迁徙浪潮的广阔舞台,提出“当时在亚洲、欧洲、北非兴起的主要国家,尤其是中华隋唐帝国、加洛林帝国、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它们的封建制度都是由先进农耕地区奴隶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关系,包括新生的封建因素,与游牧或半游牧部落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关系长期相互作用确立起来的”。这种观点虽系一家之言,但令人耳目一新。西欧封建社会为何率先向资本主义?作者认为,这是东西方不同区域国家封建社会的具体结构不同、社会发展机制存在重大差异造成的。再如:在20世纪初,经济落后的俄国为什么率先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者认为:在世界整体形成条件下,从哪里开始过渡,不仅仅取决于该国国内社会矛盾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该国在世界全局、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总体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在金融资本统治已成为世界体系的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不单纯是个别国家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是帝国主义阵线整个链条在其薄弱环节的崩溃。走在社会主义革命前列的,不一定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可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从世界整体看,俄国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边缘位置和特殊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各种矛盾在这里集结,使它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在列宁“一国胜利”理论指引下,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利用大战造成的有利条件,汇集强大的革命洪流,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途径,跨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作者对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的分析,视野宽广、内涵丰富、逻辑严谨,颇有说服力,在国内同类教材中尚不多见。它对于我们澄清在十月革命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若干意见》的文件中,强调要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宏观世界史》的出版,是对高等院校非历史专业学生和青年读者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第一,学习《宏观世界史》可以使学生受到唯物观点、辩证观点、历史观点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宏观世界史》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者坚持世界历史发展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合力。在探索世界整体化进程的过程中,作者较好地处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单个国家与世界整体、单个事件与世界全局、宏观与微观、点与面、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作者坚持历史、理论、现实相结合原则,在揭示世界历史发展统一性(共性)的同时,注重探讨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个性),做到世界历史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在具体评析历史事件、运动和人物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把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两点论。《宏观世界史》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第二,《宏观世界史》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宏观世界史》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从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和当今世界的地位、作用中深化了对中国的认识,这对于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增进爱国主义思想,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书中在描叙1848年匈牙利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时,特地引述了青年爱国诗人裴多菲的《民族之歌》,这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