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不难理解希罗多德为什么在历史着作一开始(Ⅰ.1.1)就说:“根据在历史方面最有学识的波斯人的说法,腓尼基人是引起争端的肇始者。”希罗多德使用了一个很地道的波斯人的概念,认为很久以前腓尼基人的那些海上劫掠行为,是一系列祸端的开始。因为在波斯人的心目中,亚细亚自古以来就是隶属于他们的。(11) 随后希罗多德(Ⅰ.4.1)又指出,“但是接下来,波斯人认为希腊人应该受到严厉谴责,因为在他们未对欧罗巴发起任何袭击之前,希腊人就率领着一支军队入侵亚细亚了。”这里是指希腊人所发动的特洛伊远征。如果按照波斯人的看法,是腓尼基人最早惹下的祸端,但是那似乎不是什么不义之举(劫掠女子),而真正可以称得上战争远因的,就是希腊人入侵亚细亚,就是侵略了波斯的“领土”,或者至少是曾经侵略过波斯人的“领土”。后来,希腊人和波斯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波希战争。 因此,在希罗多德的心目中,所谓“波希战争”(波斯战争),实际上就是希腊人和异族人(非希腊人)之间的“世界大战”;而这里的异族人(非希腊人)之中有时又包括一部分希腊人。同样,希罗多德《历史》前5卷的丰富内容,并非枝蔓丛生、尚未切入主题的“战争背景”,而是他的真正主题(他还不止一次指出他所写的某些内容是题外话)(12)。 事实上,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希罗多德关于希腊城邦,无论是斯巴达还是雅典的内容,都是采用插叙的方式;倘若主要站在希腊人的角度上写作,他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不把雅典政治家梭伦、僭主皮西特拉图(Pisistratus)和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的相关事迹以及斯巴达的历史作为正叙内容加以记述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全书结尾之处(Ⅸ.122),作者对阿腾巴列斯(Artembares)向波斯人献计的记载,也大致可以说明同样的问题。(13)因此,希罗多德(Ⅰ.1)从一开始就“根据在历史方面最有学识的波斯人的说法”展开他的故事;并且屡屡把波斯帝国境内的希腊人的“暴动”称为“叛离”,也是顺理成章的。希罗多德自始至终都主要是从波斯人的视角来理解这场战争的,波斯人离开了欧罗巴,退回亚细亚,就是退回了他们自己的“领土”了。一言以蔽之,希罗多德的视角或者立场是理解《历史》主题和内容的关键。 二、波希战争的起止时间 希罗多德无疑是想完整记载这场“世界大战”的全过程的。但作者在其着作中,对于“波希战争”,大致是按两个层面来理解的。其一,狭义的波希战争,即通常我们学术着作所说公元前500年开始、前479年结束的那场战争;其二,广义的波希战争,泛指历史上希腊人和异族人之间的各种武装冲突。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波希战争的直接原因,是雅典人援助小亚细亚伊奥尼亚人起义,而波斯人借机报复。事实上,包括伊奥尼亚人在内的小亚细亚的这些希腊人在起义之前,已被波斯人统治了近半个世纪,是隶属于波斯帝国的臣民,雅典人支援小亚细亚希腊人的暴动,无论什么理由,在波斯人看来,都是对波斯帝国事务的干涉和对波斯边疆区域的袭掠。对于帝国的主人来说,这样的行为都是绝对不可容忍的。因此,我们可不可以说,从波斯的角度来看,这场大战的直接起因,是雅典人对波斯领土的入侵和袭掠呢? 当然,客观地说,波希战争的真正起因,是波斯人对外侵略扩张。毋庸否认,对外扩张和征服是奴隶制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司空见惯的方式,古代世界奴隶制诸强国的兴起,概莫能外。不过,举凡对外战争,侵略者往往总要寻求某种貌似合理的理由或者借口。波斯人西征希腊是如此,雅典人征服异邦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帝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必须指出的是,雅典自梭伦改革以后,公民集体内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已经逐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虽然在扩张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雅典人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以后不久,即击败卡尔基斯(Chalcis)人,并且在新侵占的领土上安置了4000名殖民者。不过,雅典的有识之士也看到,他们在陆军方面要想与老牌霸主斯巴达抗衡,尚需时日。数年之后,米利都人领导了一场反波斯的暴动。对其时东地中海及周边国际形势不甚了解的雅典人意识到这是他们向外发展的大好机遇,便贸然出兵亚细亚,与波斯人的直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14) 关于《历史》一书是否完成,近代以来研究者们大致有两种倾向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希罗多德写到普拉提亚和米卡列战役便戛然而止,希腊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已经结束,该书至此理应告一段落;另一种意见认为,《历史》的结尾实在算不上完美,而且希腊人和波斯人的战争远未结束,只不过是转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希腊人进入反攻阶段而已。国内的高校教科书和某些研究者都把波斯战争的结束时间确定在公元前449年;公元前479年只是战争第一阶段的结束。(15)希氏未能完成波希战争的写作,据说是因为作者的遽然离世,似乎和修昔底德的经历颇有些类似。 这两种观点看来都有相当的道理,但又都存在一些缺陷。我们不妨稍加分析。波希战争是波斯人和希腊人之间的冲突,波斯人是战争的发动者,是矛盾对立双方的主要一方。因此,波希战争何时结束,首先要看波斯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总数习惯地站在希腊人角度去观察思考这个问题,故而才有前一种观点的出现,并且相当流行。而后一种观点则是枉顾历史上冲突双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完全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观察该历史事件,从而出现不应有的偏差。其实,当希腊人攻克波斯人在欧罗巴的最后一座据点时,希腊人认为战事已经结束,希腊反波斯联盟的盟主斯巴达人不再主持对波斯的战争,就是明证。如果说希腊人和波斯人的战争尚在持续,那么整个公元前5世纪都没有完全停止,直至公元前4世纪末,难道这也可以定为波希战争的第三、第四甚至第五阶段吗? 如上所述,希罗多德把公元前479年年底(16)希腊人攻占塞斯托斯作为波希战争的终点,符合他对这场战争的理解。古代作家修昔底德和晚后的演说家等也持同样的看法,他们在提及波希战争时,在时间上都是有特指的。(17)近代以来,西方的学术着作,大都把波希战争的结束时间确定在公元前479年。(18)而国内的着作,通常把波希战争的结束时间定在公元前449年的所谓“卡里阿斯和约”。这样,许多学者进而认为,希罗多德仅仅记载了波希战争的第一阶段;希罗多德的《历史》是一部未竟之作,没有完整记载波希战争的全过程。笔者对此不敢苟同。需要指出的是,大约公元前449年,据说雅典人卡里阿斯与波斯人签订了一个和约,史称“卡里阿斯和约”。多年来,学术界对该和约签订的时间以及是否确有其事一直都颇有争议。这主要是因为修昔底德在其历史着作中并未明确提及此事。修昔底德(Ⅰ.23)指出:“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是波斯战争,但是那场战争在两次海战和两次陆战中就迅速决出了胜负”。(19)事实上,在希罗多德以及其他希腊人的心目中,那场战争已经结束了。随着波斯人在欧罗巴的最后一个据点(Sestus)被攻下,自然就是双方战争结束的最显着的标志。换言之,波希战争结束的标志就是希腊人把波斯人赶回了他们自己的领土(亚细亚),而不是双方签订一个什么和约。况且希罗多德有时间、也有热情继续写下去,希罗多德写到这个时间,显然是他自认为已经完成了写作任务,达到了写作的目的。(20)可以确信,希罗多德全书至此结束完全符合作者写作的初衷,《历史》是一部完整记载波希战争(迄公元前479年)的着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