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中世纪”的建构与解构(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刘林海 参加讨论

从欧洲历史的角度来看,学者们或者重新界定中世纪的内涵,或者用新的体系彻底摈弃这个概念。如巴勒克拉夫提出欧洲民族的前历史阶段(罗马帝国衰亡800-900年)、欧洲社会的形成阶段(900-1300年)、欧洲“中世纪”(1300-1789年)、现代欧洲(1789年至今)的体系;(22)杰拉德提出1000年-1800年为旧欧洲,1800年以后为现代欧洲;(23)霍莱斯特则提出古典古代(至2世纪末)、晚期古代(至11世纪末)、传统欧洲(前工业化时代的欧洲,11世纪-18世纪晚期)、现代欧洲文明(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24)雷兹则提出将古代截止到1000年,1000年-1800年为中世纪,1800年后为现代。(25)更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射到欧洲之外,反对用三分法划分世界历史,抛弃了中世纪的概念,并提出新的尝试。如亚斯贝斯提出了轴心理论,并据此对世界史进行新的划分;(26)霍奇逊提出了两分法,以1800年为分界线,以前为农业时代,以后是技术时代;沃勒斯坦则提出了世界体系理论,以欧洲农业资本主义的形成为出发点,建构世界史;麦克尼尔则从文明的角度撰写历史,把文明作为历史变化的动力;(27)格林则提出四阶段的理论:公元前3000年-前1000年到800年、公元前1000年到800年-公元400年到600年、公元400年到600年-1492年、1492年至今;(28)本特利则从跨文化互动的角度将世界历史划分为6个阶段: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年-前2500年)、古代文明(公元前2000年-前500年)、古典文明阶段(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后古典时代(500年-1000年)、跨区域游牧帝国(1000年-1500年)、现代阶段(1500年至今)。(29)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现当代的学术视野中,中世纪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被消解。它与封建社会的等同关系已被切断,其所涵盖的地域和覆盖的时间段在总体上也大大缩减。有些学者干脆取消了中世纪(包括封建主义)之类的概念,并尝试着代之以新的体系。即便那些主张保留这些概念的学者,也大多出于习惯和操作的方便不再固守传统的解释了。(30)三、中国世界史学界的变化在西方史学界对“中世纪”概念等问题进行批判的同时,中国世界史学界在实践上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趋势随着20世纪末中国改革开放和史学界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等活动而不断得到加强。
    以苏联理论为标本建立起来的世界史体系在中国的历史学实践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机械化,片面强调普遍性和规律,对于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
    第二个问题是欧洲中心论色彩非常浓厚。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以欧洲的历史为标准来划分的。例如,虽然他们承认中国比西欧更早进入封建社会,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把公元5世纪末(476年)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而将1640年的英国革命作为下限,中世纪也被视为黑暗的时代。在中国史学界对中国和世界各地历史的研究不断深入的形势下,这种典型的欧洲中心论已经成为中国世界史学发展的一个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界以探索新的世界史体系为中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中世纪的角度来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世纪的独立性逐渐丧失。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教材的编纂上,一方面,新出的教材大多不再严格区分古代和中古,而是用古代统称之,中古史不再单独出现;另一方面,认识上的重心也由生产关系转向生产力,不再强调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别,而是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定性上也多强调其技术水平低下的农本特点,冠名前资本主义、农业时代或前工业时代等。吴于廑先生指出,古代世界的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前资本主义的两个阶级社会,即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都很难以某一地区历史实例作为典型,也很难以某一实例所达到的发展阶段作为世界历史上划分两个社会形态的标准。……采取统一的、超越地区差别的划分界限,把早于此限的纳入奴隶制,晚于此限的纳入封建制,看来无助于问题的解决”(31)。从根本上来看,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无论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制社会,其基础都是农业。“既然两者在经济上都是以农为本,那么,虽然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奴隶制社会形态和封建制社会形态还不能一一清楚地划分,也无妨就其具有共性的历史发展问题作贯通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考察。”(32)其次,封建社会的时间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史学界统一采用苏联官方的以476年到1640年作为封建社会的断限。在这之后,除了继续使用的旧教材外,新编教材基本不再沿用这个模式。在这个方面最早做出尝试的是吴于廑先生。他认为,在世界的发展中,物质生产是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表现为纵(社会生产方式)横(从分散到整体)两个层面。在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中,1500年前后是转折点。正是在这个时期,世界各个地区由分散而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基于这个考虑,他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教材古代卷下就从公元五六世纪的民族大迁徙开始,一直写到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内容都划归近代史。有些教材则连新航路的开辟也放到了近代。
    再次,封建社会的范围大大缩减。中国的史学家们要么淡化或忽略封建社会的概念,要么在承认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只讲欧洲的封建制度,从而大大缩减了它在教材中的分量或篇幅。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为例,从该书的目录中可以看出,冠以中古字样的内容只有两章(第八、九章),只占到农业文明编十章的1/5。封建制在伊斯兰文明中只是象征性地出现。西欧基督教文明中虽然辟有“封建制度”一节,并从一般的角度分析封建制,但在定位上把西欧的封建制定位为一种低级的不发达的制度,而将中国作为常态。在对封建制度的理解上也基本是布洛赫式的,强调的是军事、法权和政治关系而非经济基础和人身依附。(33)最后,批判欧洲中心论,探索新的世界史体系。其实,中国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雷海宗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借鉴文明形态理论,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体系用来解释中外历史。(34)周谷城先生则用文化分区演进及交流的思路编纂《世界通史》,以反击欧洲中心论。(35)在他们的著作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中世纪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长期陷入苏联版的欧洲中心论中。(36)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史学界利用从分散到整体、技术进步、文明史、全球史等理论,尝试着构建中国自己的世界史体系,全面批判欧洲中心论。在这方面,《世界文明史》是主要代表之一。该书以文明为研究单位,把文明视为世界通史,用文明形态取代传统的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发展变化作为划分标准,以18世纪为界,将世界文明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类型,依次对不同地区的文明进行叙述,并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37)四、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的困境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论西方史学界还是中国史学界都对传统的“中世纪”概念表示了不满,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批判性的建设,将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高度。对西方史学界来说,对中世纪和封建主义等概念的批判或解构主要是在欧洲历史的范畴内展开的,其对于三分法的批判也主要着眼于欧洲的历史,基本是推倒重建。正因为如此,西方直接以中世纪或封建概念为对象的理论探讨较多,大多通过对概念的解构来实现瓦解历史三分法的目的。中国史学界不少学者则相反,研究大多是从体系构建的角度展开的,多以批判欧洲中心论的三分法或修正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切入点;并且对中世纪概念的调整是服从于整个体系建设的,大多在操作层面上进行,直接以中世纪概念为对象的理论思考极少(38)。这些调整虽然方便操作,但在客观上也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给中国的世界中世纪史学科带来冲击和挑战。
    在笔者看来,这些冲击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