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晚清中国邮政发展研究(1840-1911)(3)
3.效仿英国,制度创新 英国人主持中国邮政势必给中国邮政打上深深的英国烙印,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借鉴了英国的统一邮资制度以及文官制度。 (1)借鉴英国的统一邮资制度 从世界范围而言,近代邮政开始于19世纪的英国。1837年,被称为“邮政之父”的英国邮政改革家罗兰·希尔在其名为《邮局改革:重要性和可行性》的小册子中,提出了变更收信人支付邮费为寄件人付费、根据邮件重量采用可粘贴标签预付邮资等一系列划时代的设想,是为世界近代邮政的开端。近代邮政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由国家专营,供政府与公众使用;二是国家发行邮票作为交付邮资的凭证,由寄信人预付资费;三是基本资费采用均一邮资制度。这几点,后来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效仿,其中就包括中国。 1840年5月,英国首次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这一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头像的邮票用黑色油墨印刷,面值为一便士。在“黑便士”发行38年之后,1878年8月,中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该套邮票由总税务司署造册处负责印刷,造册处印好后分批寄交时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的英籍德国人德璀琳发行。邮票图案以蟠龙为主,衬以云彩水浪。全套三枚:1分银(绿色)、3分银(硃红色)、5分银(黄色)。大龙邮票共发行过三期。第一期“大龙”邮票发行于1878年,采用半透明白纸,通称“薄纸大龙”邮票。第二期“大龙”邮票发行于1882年,两票图样的间距由2.5毫米放大到4.5毫米,通称“阔边大龙”邮票。第三期发行于1883年,纸质比前两期略厚,通称“厚纸大龙”邮票[16]4。大龙邮票的发行标志着我国创办近代邮政的正式开始,也标志着数千年邮驿通信历史的中国,进入一个采用现代通信方式的新时期。 (2)引入英国文官制度 在《邮政开办章程》第一项第二、四、五款明确规定:“各通商口岸的邮政局归税务司等管理”,“各口分局应报由兼管。”[1]352-353由此,邮政的人事制度和海关是基本一致的,而我国海关人事制度原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对邮政工作人员的录用、考核、晋升以及各项福利有明确规定,和中国原有的官吏铨选与考察制度有着明显不同。 海关招考要求应考者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并且年富力强。内班年龄限制在19岁到23岁,外班不超过30岁,均应未婚。内班应试需受过普通高等教育者,必须考英语、算术、地理,在中国招考则增考近代语文,体格检查有疾病者不予录用。伦敦办事处及上海、九龙、广州、大连、青岛等处都办理考试[15]12。长期担任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负责人的英国人金登干深得赫德赏识,在赫德与金登干的三十多年通信记录中,经常会有关于如何招考和考核海关人员的讨论。在1898年10月16日写给金登干的一封信中,赫德说:“我现在准备把所欲的申请者都加以推荐,一共有六七十人。这一次用自由竞争的办法。打算在十二月举行一次竞选考试,我要的是那些知识最广博、最有才干的人,不要那些没有头脑只会依样画葫芦的人。因此,对那些考卷中有见解的和一般印象好的都给以高分,通过选拔考试,首先要取消那些不合格的。”[17]77 除了建立相对完备的招考制度之外,海关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章程,如关员薪资章程、请假章程、奖惩办法、财政奖章规则等。这些章程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这些改革,清末的邮政机构基本杜绝了清廷朝野官员的荐员及纨绔子弟挂职领薪、人浮于事等现象,人事比较精干,办事效率也比较高,为其后中华邮政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邮政员工均经考试及格,方能任用,其升迁、任免、奖惩、一律依据人事管理规则办理,每人均有纪录片,岁时登载其功过、假期、任职等等动态。故派任职务,均有资历经验,可资查考,量才器使,不只有好恶……存于其间。员工不随主管长官进退,其奉公守法者,绝无去职之虞。因之在邮局服务二三十年之员工比比皆是。”[18] 由上文可知,英国对晚清中国邮政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率先在华设立客邮,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邮政的转型与发展;第二,在人员和制度方面对晚清国家邮政的创办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晚清中国邮政带有明显的英国特色。总体而言,晚清中国邮政是在外力强制入侵之下被迫转型与发展的,呈现出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囿于条件所限,邮政事务的决定权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掌控在以赫德为主的外国人手中,中国人被排斥在决策层之外,华洋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这与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也是相一致的。 原文参考文献: [1]晏星.中华邮政发展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 [2]CHENG Yingwan.Post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nd its moderniza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3]邮电部邮电史编辑室.中国近代邮电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 [4]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G]//周谷城.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5]李颂平.客邮外史[M].香港:香港保安邮票社,1966. [6]光绪三十二年大清邮政事务通报[G]//天津邮政史料第二辑: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9. [7]上海市邮政局.上海邮政储汇发展简史[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8]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中国海关与邮政[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王铁涯.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