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丝公主画版:丝绸之路上文明交融的故事不该被遗忘 传丝公主画版,存在于600年至800年,出土于中国新疆 东方的丝绸技艺是如何向西传播的?约1300年前流传至今的一块厚木板,或许就记录了与此相关的故事。这块木板名为传丝公主画版,被大英博物馆视若珍宝。在麦格雷戈眼中,这是丝路文明的重要证物。丝绸之路将太平洋与地中海连成一张贸易网络,这条路上运输的货物除了奇珍异宝———黄金、宝石、香料、丝绸,还有故事、思想、信仰、技术。 19世纪末,传丝公主画版在中国西部和田地区一个废弃的寺院里被发现,已在黄沙中掩埋了千余年。在画版发现者斯坦因的解释中,画版中的故事与千余年前这里一个名为于阗的绿洲国度有关。8世纪,于阗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不仅为往来客商提供水与食物补给,同时也是丝绸生产的大国。这里之所以掌握了出自东土的丝绸生产技艺,与东土远嫁至此的一位公主有关。相传当时在公主的母国,蚕种被禁止出口,丝绸生产技艺也被视为机密,公主却想把丝绸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新子民,于是临行前将蚕茧、桑树种等制丝需要的物件统统藏在了凤冠里。侍卫不敢搜公主的身,就这样,丝绸生产技艺传了出去。今天人们看到的传丝公主画版上,中央确有一盛装的贵妇,据说这就是传丝公主,她头戴精美的冠冕,左边一位仕女动作夸张地指向公主的冠冕,似乎预示着其间的秘密。 斯坦因其实是在用玄奘《大唐西域记》中东国君女将蚕种带入于阗的记载来解释画版上的图像。尽管对此学界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这幅画画的不是传丝公主传丝的故事而是弘扬佛法的佛教故事,然而丝绸之路上那些文明交融的故事总是不该被遗忘的。 明代纸币:超前的信任纸,映出现代货币与信用体系 明代纸币,存在于1375年至1425年,来自中国 距今约600年前,在与中国明代同一时期的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人们使用的还是金币、银币、铜币等传统金属货币,其固有价值可以通过重量来判断。纸币却在中国通行着,成为当时中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被人们称之为“飞钱”———“会飞的钱”。 明代纸币始造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比今天的纸币大多了。铸钱通常是一代皇帝铸一种年号钱,明一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纸币却只发行了一种,统称为“大明宝钞”,面值分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几等。 事实上,“大明宝钞”并非中国最早通行的纸币。早在千年以前,一种名为“交子”的纸币就曾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通行。不过,明代纸币已经足够令世界震惊。 纸币被麦格雷戈视为人类历史上一项革命性的发明。纸币轻巧,便携,尺寸较大,允许记载大量文字与图案,这些都是金属货币不能及的优势。它们非比寻常的价值更在于表明价值的方式———在纸上印出一定金额并请所有人相信这张纸确实具有与它注明金额同等的价值。这简直是超前的信任纸,映出现代货币与信用体系。它们所昭示的,还有政府的权威性以及它所承担的种种职责。在恰当的操作管理下,纸币能成为高效率政府的强大工具。 麦格雷戈还援引历史学家提摩西·布鲁克的研究表明自己的惊讶:明朝开国皇帝希望儿童掌握基本的读写和运算能力,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接受一定的教育。在他看来,识字的好处之一是有利于商业运作———使经济运转更加高效,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道德观。当时中国社会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够阅读纸币上的文字,与同时期欧洲社会相比,这实在是项了不起的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