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李井泉出生江西临川,自加入共产党后,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优秀的革命家、政治家。曾任中共川西区党委第一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位,长期主政四川,为四川经济建设付出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9年,李井泉出生在江西省临川县唱凯镇仓下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中,除了姐姐和妹妹,三兄弟中他是老大。因此,重活累活少不了他。家里种的几亩薄田,从栽种到收割,他都是主要劳力。 李井泉从小喜欢读书。他父亲是乡间少有的知识分子,望子成龙心切,经常把儿子关在房里,要他读四书、五经。待他年岁稍长,又送他到抚州进洋学堂。 1924年秋天,年满15岁的李井泉进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随即就为校园内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的热潮所振奋。教他国语的青年教师章涤昌,曾经在北京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他利用授课之便,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课余,还将《新青年》、《向导》、《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偷偷地拿给李井泉等学生看。为了掩人耳目,李井泉与舒同(曾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进步学生商议,成立了一个“读书会”,明为钻研功课、交流心得,暗中却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问题。 李井泉在校学习努力,成绩好,国语水平更高出其他同学一筹。他写过不少进步文章,其中有的文章化名登在当时的地方报纸上,有的文章在“八一”起义部队南下时曾当众宣读。由于他思想进步,1927年春天由该校老师章涤昌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出席过在省会南昌召开的农民协会代表大会。 投身革命 1927年夏天,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李井泉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参加了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 对此,官方的《朱德传》是这样记载的:起义部队南下到达临川时,“还有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数百人,在李井泉、萧志戎带领下,也参加了起义军的行列。”随后,朱德派他到第四军第二十五师任政治宣传员。有老同志深情回忆:“你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线,到士兵中去宣传革命道理,战士们在你的宣传鼓动下,士气大振,群情激昂,纷纷表示决心:我们要抱定必胜的信心,去和敌人勇敢的战斗。于是部队继续南下,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战斗并取得了许多胜利。在这同时,你还深入农村,动员农民协会骨干参军参战,教育农民帮助起义军,送军粮,抬担架,支援前线。”同年9月,他“在广东大埔三河坝战斗后,留在大埔、丰顺、梅县一带做地方工作,先后在丰顺县黄金铺区任共青团区委书记、共青团东江特委秘书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李井泉同志生平》,新华社,1989年5月9日) 土地革命 1930年夏天,李井泉受东江特委派遣,去中央苏区红四军前委送信做联络工作,前委书记毛泽东接见了他,语重心长地说:“你很年轻,精明强干,又有文化,很适宜做政治工作,希望努力学习马列著作,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与士兵共甘苦。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贡献给工农大众。”随即,他被分配到红一方面军政委(毛泽东担任)办公室担任秘书长,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老战友曾经评价他:“你对毛泽东同志很崇敬,很拥护,坚定不移地跟着毛泽东走,你是毛泽东同志的一名忠诚战士。”同年底,李井泉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从1931年春天起,由于毛泽东认为李井泉“适宜做政治工作”,并着力培养他,李井泉历任红四军补充团政委、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红三十五军政委、赣南独立第三师政委、红二十一军政委、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一补充师政委、第三补充师政委。“20岁刚刚出头,就能担任军师一级的政委,没有相当的政治水平,那是很难想象的!” 1931年春,被调到红三十五军任政委。红三十五军改编为红军独立第三师时,仍任政委。1932年8月中旬作为红21军政治委员参加了乐安战役;1933年2月27-28日,率部参加了“黄陂战役”。后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一、第三补充师政委。在中央根据地工作期间,李井泉同志曾受到错误批判和不公平的对待,但他忍辱负重,积极工作,在反“围剿”中带领部队英勇战斗。 长征路上 1934年10月,李井泉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在中央直属纵队担任没收委员会主任,负责为直属纵队提供粮食等后勤供应。“这一时期,他严格掌握党的有关政策,不该没收的坚决不没收,反对和制止滥打滥杀地主的现象,以实际行动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政府诬蔑红军是‘流寇’的宣传,扩大了红军正义之师的形象。”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李井泉调任中央直属纵队政治处主任,协助司令员刘伯承抓好直属纵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红军大部队做出表率。5月,红军经过四川时,他担任过冕宁县革委会主席、游击总队政委,发动群众起来革命,有力地策应了主力红军的行动。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汇合后,两军交流调整干部,他因“适宜做政治工作”,调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协助员。当年8月3日,中央军委制定了《夏(河)洮(河)战役计划》,决定红一、四方面军混编,兵分左右两路北上:以红一方面军主力和红四方面军的两个军组成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率领,向班佑、巴西地区开进;以红一方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的三个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向阿坝地区开进,再到班佑地区向右路军靠拢,相机占领夏河、洮河流域广大地区,建立以岷州为中心的川陕甘革命根据地。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以决议的形式肯定了上述方计。面对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的大好革命形势,李井泉由衷高兴。 1935年8月下旬,左、右两路军通过了渺无人烟的水草地,这也是李井泉第一次过草地。右路军到达班佑、巴西等地区,胜利进行了上包座战斗,歼灭胡宗南部5000余人,打开了通往甘肃南部的大门;与此同时,左路军主力到达阿坝地区,并按计划准备渡噶曲河与右路军会师。这时,让随左路军行动的李井泉吃惊的事情发生了: 1935年9月3日,张国焘借口噶曲河涨水不能通过,命令已进到嘎曲河附近的部队返回阿坝,然后南下。1935年9月8日,他又致电徐向前、陈昌浩,命令“右路军即准备南下”。当天,中共中央致电张国焘,明确指出:“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极不利。”张国焘对党中央的再三争取置之不理,下令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部队随他南下。张国焘此举,分裂了党,分裂了红军。 1935年9月中旬,张国焘在阿坝召开了中共川康省委扩大会议,他在会上说:“毛儿盖会议是错误的,北上是行不通的,还是要南下,建立天(全)芦(山)雅(安)根据地,相机向四川发展。”一些受蒙蔽的与会者,在张国焘的蛊惑下,竟然围攻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逼他们表态。朱德、刘伯承都主张:“北上有利,南下是要碰钉子的。”张国焘(出生于江西萍乡上栗)竟然利用老乡关系拉拢李井泉,李井泉不卑不亢地说:“总司令、总参谋长都说话了,他们肯定比我站得高、看得远,我赞同他们的意见!”张国焘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一怒之下,他把李井泉贬到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 张国焘一意孤行,率领部队过草地南下,企图在四川建立根据地。结果,南下行动彻底失败,严重消耗了红军有生力量。面对严重危局,李井泉对张国焘错误路线进行了抵制,并利用政治教员身份对广大学员进行说服教育。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张国焘走投无路,被迫同意北上,李井泉又随着红四方面军过草地北上。同年秋,他被调到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第四师担任政委。对于李井泉坎坷的长征路,党中央评价极高:“在长征中,李井泉同志先后在一、四、二方面军工作,他两次过草地,历尽艰辛,始终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维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李井泉同志生平》,新华社,1989年5月9日) 抗日战争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时任红二方面军第四师政委的李井泉,担任了第一二O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第三五八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不久改任政委),在民族抗战之初就声名大噪。 “10月3日,日军侵占宁武城。贺龙指挥李井泉支队袭击宁武。事前,他反复叮嘱李井泉要做好群众工作,取得当地人民的协助。李井泉照此办理,派出工作组进行群众工作,效果显著。由于宁武城里有10多名群众跑出来报告情况、做向导,使攻城部队迅速袭入宁武,歼敌50余人。”10月中旬,为配合国民党军搞好忻口会战,“张宗逊、李井泉按贺龙指示,指挥第七一五团14日黄昏袭击了南北大常,攻占了永兴村,歼敌100余人。袭占南北大常、永兴村以后,张宗逊、李井泉即率部向东活动,袭扰敌人,牵制日军”。(见官方的《贺龙传》) 平绥铁路在大青山南麓通过,联接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集宁3个重镇,是日军侵华的重要枢纽。大青山东西绵延300多公里,南北宽50多公里,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从战略上看,大青山地区是通往大西北和陕甘宁边区的北部门户,又靠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北翼,地位甚为重要。1938年5月,毛泽东致电贺龙等:“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6月11日,毛泽东又致电八路军总部:大青山脉的重要性如来电所述,该地区派何种部队、何人指挥及如何作法,由你们依据情况处理。不过,他特别强调:派往该地区的部队“须选精干者,领导人须政治军事皆能对付,且能机警耐苦,而有决心在该地创立根据地者”。 八路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决定,去大青山的部队由第一二O师派出,归贺、关指挥,并且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指示,建议由李井泉率队前往,其他事项由贺、关决定。 贺龙、关向应等立即决定组织大青山支队,任命李井泉为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第三五八旅参谋长姚喆为支队参谋长,支队主要武装是王尚荣、朱辉照率领的第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团。朱德、彭德怀选中李井泉,说明他们认为李井泉“精干”、“政治军事皆能对付”、“机警耐苦”。这个评价当然是极高的。 1938年9月初,李井泉第一二O师大青山支队共2300余人冒着酷暑北上,下旬由晋北进入绥远。他们按贺龙、关向应指示,在凉城地区留下一个营依托蛮汗山建立绥南根据地,以保障晋西北与大青山区的联系,主力越平绥路抵达归绥、武川、陶林、集宁地域,开辟绥中根据地。9月下旬,支队主力进到归绥、武川公路以西。 大青山地区岗峦起伏,村落稀疏,在辽阔的草原和崎岖的山地上,步兵行动十分困难。而日军和伪军不是机械化就是骑兵,行动比较迅速。1938年11月,党中央据此指示:大青山支队迅速将步兵改为骑兵,以适应斗争的需要。在具体执行党中央“化步为骑”指示中,李井泉、姚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一方面从消灭伪军、围歼顽匪中缴获了大批战马,另一方面向开明绅士和大地主募捐,很快解决了马匹问题,组建成一支精干的大青山骑兵支队,李井泉任司令员,姚喆任副司令员。 大青山地区土匪甚多,不但影响民生,也影响抗战;许多土匪最终成为汉奸。从1938年12月开始,李井泉决定剿灭匪患,到1939年2、3月间,初步肃清了当地的土匪,镇压了罪大恶极的汉奸,安定了社会秩序。 大青山地区居住着蒙古族、回族和汉族,是民族杂居之地,搞好民族关系对于团结抗战意义重大。李井泉深入蒙古包和回族居住之地,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平等待人,以极大热情去做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各寺庙喇嘛的工作,把他们中绝大多数吸收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积极同我党我军合作,实行全民族的共同抗战。 挺进大青山地区一年里,大青山支队共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粉碎了敌人15次大规模“扫荡”和围攻,消灭日军1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500余支,成功地把敌人挤了出去,使人民军队在根据地站稳了脚,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以铁的事实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回忆往事,老战友褒奖他:“1938年秋,你率领八路军的一支部队,穿过日军的数道封锁线,突破敌人的阻截和包围,冒着冬季的严寒,横穿平绥线,深入大青山开展游击战。”“你为创建大青山根据地,建立了功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0年1月,在大青山根据地形势相对稳定后,李井泉调回晋西北工作,担任新三五八旅(旅长是彭绍辉)兼晋西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参与领导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阎锡山发动的“山西事变”战事。官方的《毛泽东传》有言,“中共中央军委把李井泉从大青山根据地调来,加强对这个地区的领导”。 1941年春,在毛泽东的关怀下,李井泉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理论修养得到很大提高。1942年秋,他被调到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司令员贺龙,徐向前为副司令员)担任秘书长,成为“贺龙的笔杆子”,为联防军的军政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3年春天,毛泽东任命徐向前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总校校长。既然是军政大学,校长无疑要懂军事,政委当然要适宜做政治工作,他想到了李井泉。这时,抗大总校刚从敌后河北邢台县浆水镇迁回陕西绥德县西山寺。同时,党中央又决定将设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抗大第二分校、晋西北的第七分校、延安第三分校(即军事学院)与总校合并,合并后新的学期统称第八期。 徐向前、李井泉到达绥德,一面建校,一面接收学员。从1943年4月至6月,中心任务是整编机构,端正思想。为便于管理教育,他们将抗大编成三个教育基本单位,即抗大总校、第二分校和第七分校。 整编中,干部教员缺乏是一个大困难。物资可以通过生产解决,干部怎么办?作为抗大总校政委,李井泉负责“党管干部”事宜,他除了从学员中解决一部分,又请求军委从延安编余人员中调来一部分。 整编就绪之后,从1943年8月至1944年11月,中心任务是整风审干和开展大生产运动。整风占用时间最长,经历了曲折的进程。整风的领导机构为抗大总学习委员会,按党中央指示,由徐向前、何长工、李井泉、徐文烈及各部部长、各大队政委组成,徐向前为学委会书记。作为总校政委,李井泉协助徐向前做了大量工作。 1943年8月14日,总学委会颁发《关于学校整风学习的决定》,标志着抗大整风的开始。《决定》确定的总方针是“清算思想,清算历史,检查工作,审查干部,四种工作有机的密切的配合进行”。 前两月为第一阶段。内容是学习文件,思想整风,和风细雨。10月中旬,康生派整风审干工作组进驻抗大,抗大整风进入第二阶段。其方法是康生“抢救失足者”的那一套,有“坦白运动”“劝说运动”“开大会”“作报告”“集体劝说”“个别谈话”等等。结果,怀疑压倒了信任,使一些人蒙受了冤屈。 12月下旬,中共中央、毛泽东开始下决心纠正整风中的偏差。抗大整风才开始摆脱那种左的做法,转入运动的第三阶段。学校总学委会召开整风工作总结会议,徐向前因在延安没有出席,由李井泉、何长工主持。从这时开始,实际上停止了群众性的审查运动,转入专职干部和骨干、积极分子为主的甄别复查。在中共中央正确指导下,李井泉、徐向前十分关注整风、审干工作,经过甄别复查,那些“坦白分子”“嫌疑分子”基本得到平反。对于李井泉担任抗大政委,有抗大第八期毕业生这样评价:“李政委关心爱护干部,很好地掌握了毛主席的干部政策!” 解放战争 1945年8月,抗战取得完全胜利,国民党却想独揽胜利果实,国共内战危机日重。就在当月,李井泉担任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委,从贺龙的老部下成长为贺龙的好搭档。1946年春,他正式就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贺龙为常委)兼晋绥军区政委,与贺龙一起成为中共在晋绥地区的主要领导。 为迎击国民党可能发动的大规模内战,李井泉于 1946年6月19日主持召开了晋绥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他与贺龙在会上一致强调:国民党打内战是靠美国人,而我们是靠人民。真正把农民的土地问题解决了,群众斗争的积极性就会起来。会议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进行土地改革,并根据贺龙的建议通过决议: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的生产、支前的热情大大提高,为晋绥地区解放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谈起这次高级干部会议,李井泉归功于贺龙:“都是老总唱的戏!”贺龙真诚地说:“你可是分局书记啊!” 1946年11月,根据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大打出手的现实,贺龙、李井泉商量之后报经中央军委批准,将晋绥野战部队组成三个纵队。不久中共中央军委即来命令,调其第一纵队西渡黄河,保卫边区。贺龙、李井泉二话没说,亲自到第一纵队驻地,动员部队愉快地服从命令。1947年3月,中共中央军委又下令调晋绥第二纵队开赴陕北。贺龙、李井泉照样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送王震部过了黄河。 1947年12月,在贺龙、李井泉领导下,晋绥军区和晋绥分局联合召开对敌斗争会议,全面检查1946年来的对敌斗争,发现不少问题。根据党中央十二月会议的精神,贺龙、李井泉主持通过会议决议: 地方工作要纠正过去的错误,正确执行政策,组织反对阎锡山、傅作义反动统治的统一战线,集中打击依附国民党的恶霸地主,缩小打击面;军事斗争上,地方兵团和游击队要进一步学习和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针对敌军活动规律,适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在敌大兵团出动时,则集中更大的兵力,主动积极作战。争取在一两年内,配合友邻军区夺取太原、归绥,解放全山西、全绥远。 由于贺龙、李井泉十分重视地方部队的建设,及时使游击队、地方兵团逐步升级为野战部队,晋绥地区的野战机动兵力增加了近3倍,战斗力也日渐提高。“晋绥部队1948年作战1173次,歼敌5.5万余人,到当年年底,除太原、大同、归绥、包头等大城市及平绥路西段外,晋绥广大地区都已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见官方的《贺龙传》)生前谈起在晋绥地区的工作,李井泉总是谦虚地说:“讲功绩首先要讲贺老总,我只是贺(龙)唱李(井泉)和!” 主政四川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下达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命令中可以看出,李井泉当时是能够和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彭德怀、贺龙等相提并论的战略区领导人之一。 1949年5月23日,毛泽东在部署各野战军向全国进军的电报中,明确指出:“一野(4个兵团35万人)年底以前可能占领兰州、宁夏、青海,年底或年初准备兵分两路:一路由彭德怀率领位于西北,并于明春开始经营新疆;一路由贺龙率领经营川北,以便与二野协作解决贵州、四川、西康三省。”根据这个指示,贺龙与李井泉商量,从晋绥分局、晋绥军区机关抽出一些干部,组成调查小组,化装成商人、老百姓,潜入西南,调查了解当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情况,为向那里进军作准备。 1949年冬,贺龙、李井泉等领导第十八兵团由陕西入四川,参加和领导进军西南的战斗。从这时起,他就与邓小平、贺龙等一起,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艰苦奋斗。之后,他历任川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军管会主任、西南军区副政委兼四川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副书记、西南军区副政委兼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四川省政府主席、成都军区第一政委、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彭德怀),直到“文化大革命”被打倒,在四川战斗、工作长达16年以上。 毛泽东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必须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据此,李井泉提出群众大搞水利和机电提灌相结合的方针,并主持重修都江堰,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利资源,使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年年获得丰收。在视察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毛泽东主席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称赞说:“你干得很好,为四川人民立了一大功。” 李井泉如何对待彭德怀 1966年5月27日,彭总正在前往贵州六盘水的路上,车到四川大足县被西南三线建委以传达“五·一六”通知精神的名义召回成都。传达会很快变成了批判会。会上,有人指责他“到处放毒”、“收买人心”、“小恩小惠”、“伪装艰苦朴素”、“攻击毛主席,攻击‘三面红旗’”、“翻案”等等。彭德怀说明、检讨,三次不能过关。继而,又追问彭德怀和彭真的关系,要彭德怀交代“反党小集团”和“里通外国”问题。会后,西南局书记处指示,以简报的形式向中央文革报告批彭的情况,并将这一简报在党内各级组织传达。李井泉的报告一箭双雕:既证明他贯彻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又表示他已经和彭德怀划清了界限。 李井泉子女现状 萧里一生为李井泉生有六男二女。5个男孩的取名都来自毛泽东的文章或讲话。长子黎风,次子明清,其名出自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讲过的“黎明风清”之语。三子巨一,出自毛泽东对“七大”的总结“巨大统一”。四子新桅,出自毛泽东的文句“新中国的桅杆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五子在望,出自毛泽东所写的“新年祝词”标题“胜利在望”。李井泉把几个儿子都送了人。三子送给孙志远(原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五子在望送给了申国藩(原成都市委监委常务委员),幼子华川送给张经武(原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因此,李家的亲兄弟有不同的姓。 李黎风生于1942年,1969年与“地主女儿”李彦君结婚,1970年生下儿子李放,1975年又生下双胞胎儿女,以毛泽东的名和字分别取名为李泽支、李润那。1972年,李黎风携全家到北京,为李井泉的平反奔走呼号。1978年,经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参加解放军,在总参谋部一个军事研究所工作,1995年升任为大校副所长。1997年退休。 李明清是李井泉第二个儿子,文革中李明清被抓住,殴打致死。1973年,北京市公安局抓住打死李明清的两名凶手并报请李井泉处理,李井泉作了不追究他们责任的批示。 孙巨一是李井泉第三子,在北京四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后留学美国获南加州大学信息工程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经北京市副市长韩伯平介绍,进入康华公司。后经万里介绍出任中国科协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开发中心总经理,历任驻香港招商局副总经理,北京招商局副总经理。 李新桅是李井泉的第四子,文化大革命”初期因受父亲牵连,被抓进北京市公安局“黑帮子女学习班”强迫劳动改造,1971年获释后回到老家江西临川唱凯仓下插队落户。李井泉重新担任国家领导人后,他回到北京,现为北京市的个体户。 申再望是李井泉第五子,原名“在望”,文革结束后,改名为再望。1992年赴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外事部处长,后任四川省对外友好协会副厅级巡视员。其妻是成都峨眉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家一级剪辑师李玲。 张华川是李井泉的第六个儿子。1979年张经武平反后,80年代,张华川移民美国。 李大蓉是李井泉的大女儿。1973年,李大蓉考入江西医学院医疗系,1976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宣武医院。先后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1990年9月~2005年3月担任宣武医院教育处处长。 李井泉的次女叫李力清。归国后,历任山东桓台县副县长,中联部非州司副司长,非洲局局长,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政务参赞。李力清嫁给广电部外事处处长郭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