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姓姒名桀,一名履癸,发的儿子。相传桀文武双全,力大无比,能生擒兕、虎。但他性情暴戾,好色嗜酒。 桀登位后,将都城迁回斟鄩。夏王发在位时,各诸侯方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至桀时,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自恣。有一年,桀发兵东伐有施氏。有施氏战败,准备献城投降。但桀不许他们投降,仍要杀人灭族。后来有施氏投其所好,献了美女妹喜。桀见妹喜美丽异常,满心欢喜,便放过了有施氏,带着妹喜回到夏都。为了得到妹喜的欢心,桀“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倾宫依山形而建,观之如倾,故名“倾宫”。倾宫内装饰辉煌华美,玉宇瑶台,金柱三千。夏桀就日夜与妹喜在倾宫内饮酒作乐,不问朝政。据说倾宫内修建有很大的酒池,可以航船,那些从各地征来的美女醉而溺死在酒池的事时常发生。这种荒诞无稽的事,却常使妹喜欢笑不已。但妹喜生性怪异,喜怒无常,对这样的事情不久就失去兴趣。而对于那些靡靡之音,妹喜听多了也心生厌恶,后来竟迷上了那种撕裂丝织品的声音。于是夏桀向全国征集大量丝织品,供妹喜撕裂而讨其欢。李商隐《僧院牡丹》诗:“倾城惟待笑,要裂几多缯?”就咏及此事。夏桀也很变态,为了欣赏妹喜的惊恐之状,有一回竟将老虎放入市中,妹喜见到老虎,吓了一大跳,桀于是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夏桀的荒淫无道。司马迁说:“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有一位叫终古的夏太史,见夏桀终日穷奢极欲,不理朝政,就向夏桀苦谏,希望他爱惜民力。夏桀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终古知道长此下去,夏室必定灭亡,就趁机逃奔到商汤那里去了。之后,另一位大夫关龙逄又冒死进谏。他捧着“皇图”入宫求见。“皇图”中绘有大禹治水和涂山大会的情节,希望夏桀能回心转意,效法先王,发扬大禹时勤俭爱民的传统。夏桀哪里听得进去,竟杀死关龙逄,焚毁了皇图。并警戒朝中大臣,谁再像关龙逄那样进谏,杀无赦。从此无人再敢进谏。老百姓痛恨夏桀,指着太阳咒骂:“时日曷丧,予及尔偕亡。”可见怨恨之深。 由于夏桀的暴虐荒淫,老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全国各地的奴隶都起来反抗夏桀。桀为了苟延垂危的统治,召集各族首脑在有仍会盟,结果失败。《左传》说:“夏桀有仍之会,有缗叛之。”会盟失败,说明了夏王朝已经是众叛亲离了。 这个时候,商汤利用人民对夏桀的反抗情绪,先后征服了夏王朝的同盟国:韦、顾、昆吾等。又联合自己的同盟部落发起了对夏的战争。最后夏桀大败,他携着妹喜逃到南巢,被商汤捉捕,囚于亭山,三年后病饿而死。 桀在位五十二年,夏亡。《古本竹书纪年》说:夏朝“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从夏禹算起至夏桀一共17位帝王(后羿、寒浞不计)。 商汤,姓子名汤,名履,又名天乙、大乙、武汤、武唐、天一汤,所以史称“汤有七名”。在《帝喾》一文中说过,契是帝喾的儿子,商族的祖先。《史记·殷本纪》说:帝喾的次妃简狄在河边洗澡时,“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吞之,因孕生契”。契长大后,协助夏禹治水,因功封于商地,赐子姓。契传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凡十四世。从契到天乙这十四代,相当于历史上的夏朝。《尚书序》说自契至汤,商族经历了八次迁徙。到汤时,才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一说建都于西亳(今河南偃师),另一说建都于北亳(今山东曹县)。1983年在河南偃师城西发现一座古城遗址,东西宽1200多米,南北长1700多米,经专家考证,这是商汤都城西亳所在地。 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由于夏桀暴虐,民心尽失,商汤决心灭夏。商原来是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与另一个诸侯国葛毗邻。商汤要统一天下,取缔夏朝,必须先占领葛。孟子说:“汤一征,自葛始。”《孟子·滕文公下》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汤见葛伯不祭祖宗神灵,就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没有牛羊作牺牲,汤就派人送去,葛伯将牛羊吃了,仍然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诘问,葛伯说没有粮食,只好把送来的牛羊给吃了。汤又派人去帮助葛国种田,并且还派些老弱去田间送饭。葛伯竟带人去沿途抢饭,若不给就将送饭的人杀死。汤觉得自己对葛已仁至义尽,于是出兵伐葛。天下的人都说:汤伐葛,“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意思说,汤讨伐葛,不是要扩大自己的地盘,而是为了给那些送饭被杀的老百姓报仇。结果一举歼灭了葛国。后来夏桀接见商使,责问商侯为什么要灭葛,商使将事情的经过禀告给夏桀,夏桀也无话可说。 在商汤灭夏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位大贤,那就是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仲虺的祖先奚仲,作过夏禹的车正,封于薛,后迁于邳。仲虺出身奴隶主贵族,因为不满夏桀的暴虐才投奔商汤的。伊尹则是有莘国的奴隶,善烹饪。他一直就想投奔商汤,苦于找不到机会。后来,有莘侯的女儿嫁给商汤做妃子,伊尹就被当作“媵臣”陪嫁过去了。伊尹利用给商汤做厨子的机会,得以亲近商汤。有一天,伊尹向汤陈说天下大势,劝商汤厉兵秣马以取天下。商汤发现伊尹很有才能,于是就破格提拔为右相。墨子说:“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相。”在仲虺和伊尹的辅佐下,商汤以德治商,国力日强。有一个成语“网开三面”出自《史记·殷本纪》,说的就是商汤的厚德仁慈。商汤有次出巡,看见一个捕鸟的人张开四面网罗,跪在地下祷告:“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商汤觉得这样捕鸟未免太残忍,就叫捕鸟的人撤去三面,说:“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知道后,都说:“汤德至矣,及禽兽。”孟子说:“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书》曰:‘徯我后,后来其无罚。’”说老百姓像久旱望甘霖那样盼望商汤的到来,商汤来了,就不会再受罚了。可见商汤因仁慈宽厚而赢得了天下民心。到后来,除了韦、顾、昆吾等几个诸侯外,大部分诸侯与方伯归顺了商汤。 夏桀得知商侯的势力日渐强大,非常担心,就召商汤入朝。商汤应召,被囚于夏台。伊尹与仲虺闻讯,马上搜集珍宝、美女进献,请求释放商汤。夏桀好色贪财,于是就释放了商汤。商汤回国后,出兵征伐了韦、顾,准备乘胜攻打昆吾。伊尹认为时机尚为成熟,因为昆吾是夏朝的一个大诸侯,国君称夏伯,是夏桀的屏障,倘使出征昆吾,夏桀必定会出兵尽全力保护。于是就献策,叫商汤派使者送厚礼给夏桀,向夏桀朝贡请罪,以便伺机而动。夏桀昏聩透顶,以为商汤请罪称臣,是怕了夏朝,仍旧喝他的酒,作他的乐。第二年,昆吾自恃兵力雄厚,竟率军攻商。伊尹认为时机成熟,罪不在己,就出兵迎战。一举消灭昆吾,杀了夏伯。并且再不向夏朝入贡。夏桀见商汤灭了昆吾,且不纳贡,大怒,于是发动九夷之师伐商。《说苑·权谋篇》说:夏桀“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伊尹曰:‘可矣’。汤乃兴师。”与夏军决战于鸣条。由于夏桀昏庸无道,众叛亲离,而商军士气恢弘,因此夏军溃败。 夏桀逃窜南巢,夏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