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队最多时常备军即有二百万之众,但究其实质,这是一支没有作战能力的队伍。明朝的军制实行军户制,即常备军由全国约两百万军户提供兵源,这两百万户人家,每户出壮年男子一名从军,世世代代相因不变。朱元璋当年制定此策,不过是为了形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局面,以避免军人拥兵自重的后果。但如此一来,流弊也因之而生,这支军队虽然人数庞大,但根本没有多大的作战能力。 在明代,当西方国家已经告别冷兵器,装备上了火枪和重炮时,大明帝国依然在以力能扛鼎或是百步穿杨这样的老办法来选拔军官。这些选出来的军官,绝大部分不过是些有勇无谋的莽夫,一旦真正指挥对敌作战,不是逞匹夫之勇就是毫无兵法可言。此外,武官的另一个来源是世袭,高级将领的子孙需要降几级继承,而中下级军官则无须再降。 这些子承父业的军官,不能说没有称职的,但更多的是因父亲祖父而得到了一个做官的机会而已,全然没有职业军人的素质。这样一来,文官对武官显然又轻看了三分。终明朝一世,武将地位低微自不待言,文官总是以总督或巡抚的高级职位处于冲锋陷阵的武将之上。到了崇祯年间,更是一向由皇帝派出亲信的太监出任监军。也就是说,一个武功显赫的武将,在皇帝眼里,还不如一个只会侍弄日常生活的家奴。 很不幸的是,戚继光的出身就是上面所说的军官来源的第二种,即世袭。在当时看来,这比那些通过武举考试博得出身的军官还要低一等,武举们毕竟能扛几百斤的石锁,能射中百步以外的靶心,而世袭军官,除了说明他有一个同样是军官的父亲或爷爷外,乏善可陈。 戚继光的父亲是大宁都司,一个中级军官。等到戚继光子继父业时,他被任命为登州卫指挥佥事。虽说他“好读书,通经史大义”,但在时人——尤其是饱读诗书们的文官们眼里,乃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很有可能就在这个低级军官任上虚度一生,喝酒打猎,纳妾讨小,把无聊的日子过得津津有味。 但倭寇成全了戚继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