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成功是个异数 戚继光时代的明朝政府军,多年不事征战,加上待遇又低,武将看不到前途,士卒更看不到希望,空有一支二百万人左右的庞大军队,却屡受倭寇和北边瓦剌侵扰,戚继光要重振军备,首先是建立一支能征惯战的队伍。 如前所述,戚继光在1559年征兵三千,黄仁宇说:“在戚继光以前,军队中受重视的是个人的武艺,能把武器挥舞如飞的士兵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各地的拳师、打手、盐枭以至和尚苗人都被招聘入伍。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当局者才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 力能扛鼎或是能够舞动几十斤重的关王刀既然被视为英雄,并能升任中下级武官,明朝军队中那种突出将领个人武功的做法便成为时尚,整个军事观念当然还停留在来将通名然后再大战三百回合的冷兵器时代。 但这时鸟铳、火枪和大炮都已经进入了实战。戚继光以一个军事家的极度敏锐看到了这一点。因而他的部队里,强调的不是个人武艺的高低、手中挥动的大刀的重量,而是一种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戚继光将他的三千军队分为几百个战斗小组,每一小组由一名队长、一名后勤和十名战士组成。 十名战士则各有分工,其中四名手操长枪作为攻击的主力,他们的前面又有四名士兵——右方的士兵持大型的长方五角形藤牌,左方的士兵持小型的圆形藤牌,用以抵敌作掩护;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手持一种叫狼筅的武器,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丈三左右。长枪手之后,另有两名士兵挥舞放置有火箭的镗钯。在这种名叫鸳鸯阵的战斗组合中,很明显,个人武艺的高低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相反,参战者的协同配合和严明的纪律才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明史》称:“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其实,不仅是戚继光号令严,大凡历史上有名的战将,无不以铁的纪律作为制胜基础。在戚继光的一本奏折里,他曾提到过发生在1562年的一次战斗。当时,他命令部队攻取倭寇占领的一座易守难攻的石桥,第一次进攻失败,一哨官兵三十六人全部阵亡;他又令另一哨进攻,随即又阵亡一半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