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励精图治的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间。他的灵柩,实现了最后的归葬。杨坚的陵寝为泰陵。泰陵位于咸阳城西75公里处的杨凌区五泉乡双庙坡村。陵冢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隋文帝泰陵”碑。 泰陵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实际上是杨坚与独孤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底部面积为26560平方米。陵冢顶部平坦,呈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现残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陵冢周围原筑有夯土城垣,现已基本毁坏,唯北城尚有残墙,长约130米,最高处1。2米,残存宽5。5米。夯层清晰,夯窝明显。经初步钻探,陵垣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49。29万平方米。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应是当时建有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 泰陵一如秦汉封土为陵(坟)的建制,然而,也许是隋文帝遗有前嘱,这座开国君王的陵墓,远远不如秦汉皇陵的规模。而据西汉墓葬制度规定,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每年从全国税收中抽取三分之一营造皇帝陵墓,即寿陵。帝王陵园占地七顷,陵穴占地一顷,陵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有四个墓道,都能通过六匹马驾的车子。四门埋设暗剑、伏弩机关以防盗墓。死者身穿金缕玉衣、口含玉蝉…… 那么,隋文帝的陵墓中是否也如汉时墓葬制度规定的,皇帝陵墓必有大批金银珠宝、稀奇古玩呢?现代部分专家学者经过遍阅籍典以及遍访泰陵周围民间乡里,发现典籍没有记载有关泰陵随葬的例证,而当地百姓皆传说泰陵无宝可盗,言说历代军阀、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获。尤其民国时军阀樊老二、张白英等盗掘法门寺地宫珍宝未成,转而来到泰陵掘洞以盗,在终无所得之后,只好悻悻离去。 杨坚的薄葬遗嘱,给了多少盗掘辈以失望和徒劳的嗟叹。 而当岁月的年轮刻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项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再次证明了隋文帝杨坚力倡薄葬的伟大开创。这便是位于陕西关中的仙游寺法王塔地宫的开启。 1998年10月17日中午,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法王塔地宫开启全过程,使好奇自负的现代人对隋朝的帝王陵寝、寺塔庙宇的建构供奉,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