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慈禧是怎样夺得大权的?由钩弋之祸到垂帘听政(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奕与奕詝自幼同在上书房读书。奕喜欢习武,曾自制枪法28式,刀法18式。道光帝看着高兴,就给它们命名,枪法曰"棣华协力",刀法曰"宝锷宣威"。并赐给奕一把白虹刀,以资鼓励。这表明了道光帝对奕的喜爱。

道光帝在传位给第四子奕詝还是第六子奕的问题上,曾颇费踌躇。经过深思熟虑,道光帝秘密立储时,在秘密谲匣中,写了两份遗嘱,即一匣二谕。把皇位传给了第四子奕詝,同时任命第六子奕为恭亲王。一匣二谕,这是清朝自雍正帝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以来绝无仅有的一例。同时,在遗嘱中任命一子为亲王,也是是空前绝后的。对奕的这一任命,流露出道光帝对奕的特殊情感。

咸丰帝起初对奕是重用的。即位后,便宣布奕为恭亲王。咸丰三年(1853)九月,命奕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十月,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1854),任为领班军机大臣。迭授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1855)四月,命奕总理行营事务,直至全歼北伐太平军。奕因而得到优叙。

但好景不长。是年七月,奕的生母孝静皇贵太妃病重。孝静对咸丰帝奕有十几年的鞠育之恩。左右权衡,奕冒昧请求咸丰帝晋封孝静为皇太后。这个奏章惹恼了咸丰帝,认为奕"礼仪疏略",就下令免去奕军机大臣、宗令、都统职事,仍在内廷行走,重回上书房读书。这是咸丰帝对奕的严惩。

七年(1857)五月,奕复授都统。

九年(1859)四月,奕加授内大臣。

十年(1860),英法联军再次大举入侵。咸丰帝逃往热河,召回谈判不利的怡亲王载垣、尚书穆荫,命奕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形势急转直下,英法纵兵焚烧圆明园,京师陷落。奕不得不与英法签订了和约,即中英、中法北京条约。随后又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奕奏请议处,咸丰帝发下上谕:"恭亲王办理抚局,本属不易。朕深谅苦衷,毋庸议处。"表示对奕的理解。

但是,北京从此便形成了以奕为首的北京集团,这里包括大学士桂良,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周祖培,吏部尚书全庆和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

十二月,鉴于外事频繁,奕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办理一切涉外事务的总机关,是与世界接轨的具有近代性质的外事机构。咸丰帝采纳了奕的建议,并任命奕主持总理衙门。

奕在办理和局的过程中,得到外国人的好感,认为可以说得通。但却引起了远在热河的肃顺、载垣、端华等重臣的嫉恨,由此加深了咸丰帝对奕的猜忌。

北京方面关于咸丰帝病重或驾崩的谣言,在朝野上下扩散。同时又产生了另一个很能蛊惑人心的谣言:英法联军认为咸丰帝不守信用,企图用同他们接触较多的恭亲王奕代替咸丰帝。这个谣言不会不传到咸丰帝的耳朵里,肃顺们也不会不借机狠进谗言。这样,本有嫌隙的奕奕两兄弟之间的隔膜就愈益加深了。为了打破肃顺集团对咸丰帝的包围,奕屡次奏请亲赴热河行在。但此时的咸丰帝对奕已经抱有很深的成见,不想见他。就这样,直至咸丰帝病逝,奕也没能踏足热河行在。

咸丰帝的遗诏,使京城内外、朝野上下,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想到,在顾命八大臣之中,竟然没有恭亲王奕。顾命八大臣中,任何人的血缘关系也没有奕和咸丰帝这么近。奕身肩重任,与洋人谈判,却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真是匪夷所思。这样的遗诏,简直不可思议。更有甚者,肃顺集团又借助幼帝载淳的名义发下上谕,命奕等"在京办理一切事宜,无庸前赴行在"。连恭理丧仪也把奕排斥在最高领导层之外,既借以贬低奕的政治威信,并割断奕同两宫皇太后的联系,以便从中控制。

恭亲王奕并没有因为自己被排斥在顾命八大臣之外而灰心丧气。他在密切注视着热河行在的蛛丝马迹。

恰在此时,两宫皇太后把目光投向了远在北京的恭亲王奕。她们知道,如想搞垮危及自家皇权的肃顺集团,必须依靠恭亲王奕。

两宫皇太后深知,恭亲王奕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她们决定,召见恭亲王奕。

两宫太后已经忍无可忍了,她们本来想向北京派出密使,直接同恭亲王奕联系。但思忖再三,感到既不安全,又耽误时间,就采取了密信联络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