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的信函往返,是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互通情报的基本方法。发信之地是方略馆,所用信封是方略馆的公家信封。方略馆的信函传递是保密而快速的。 西太后的妹妹是醇郡王奕的福晋,奕是奕一党。因之,两宫太后通过西太后之妹,把欲速见奕的想法告诉了奕。奕再把这个信息转达给其亲信某军机章京。这位军机章京用密札方式,将此信息传递给在京的奕党人军机章京朱修伯。朱修伯转给了文祥,文祥直秉奕。 奕拆阅了密信,在赴热河之前已经完全掌握了两宫太后的真实意图。 本来,在北京的奕对咸丰帝的遗诏就满腹狐疑。北京集团的人们愤愤不平,也跃跃欲试。恰逢两宫太后来信传见,奕知道,机会来了。他做好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思想准备。 七月二十六日,恭亲王奕怀着复杂的心绪急切地踏上了北赴热河的行程。他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只用了四天时间就到了热河。 八月初一日,晨曦微露。恭亲王就赶到了咸丰帝的灵堂。他悲痛地祭奠了哥哥,失声痛哭,"声彻殿陛"。祭奠之后,按预先密订的计划,两宫太后迫不及待地召见了恭亲王奕。本来八大臣想和奕一同进见两宫太后,但两宫太后下令只召见恭亲王奕。奕以退为进,请郑亲王端华一同进见。端华目视肃顺,肃顺调侃道:"老六,你与两宫太后是小叔子和嫂子,何必用我们来陪伴呢!"就这样,两宫太后单独召见了恭亲王。 这次召见时间长达两个小时,谈话的主题是"密商诛三奸之策"。他们详细地密谋策划了铲除顾命八大臣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他们密商了发难的地点。奕认为热河是顾命八大臣的势力范围,不宜在热河发难,"非还京不可","坚请速归"。 其次,他们探讨了外国的态度。两宫太后担心,在北京发动,外国是否会干涉。《热河密札》记道:"后(慈禧太后)曰:奈外国何?王(奕)奏:外国无异议,如有难,惟奴才是问。" 最后,他们确定了拟旨的人选。这个人既要绝对可靠,又要笔力雄健。他们确定把拟旨的重任,交给了西太后的妹夫、奕的弟弟醇郡王奕。奕是奕一党在热河的总代表。以后的实践证明,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两宫太后召见毕,奕怀着极为兴奋的心情退出。但在顾命八大臣面前,奕表现得异常谦卑,"以释三奸之疑"。 就在同一天,两宫太后按照计划行事,急切地发下谕旨,回銮京师。肃顺集团颇感突然,他们知道不能轻易允诺,必须坚决制止。肃顺以回京有危险为由,阻止回銮。但两宫太后说道:"回京后如有意外,不与你们相干。"说完之后,命令立刻准备车驾。 这一回合,两宫太后占了优势。 奕知道时间紧迫,来不及休息。他一面同肃顺集团的人虚与委蛇,一面在悄悄地联络党人,研究对策,部署任务。 而肃顺集团以为大权在握,从总体上看轻了两宫及奕,以为"彼何能为",没有什么能耐。因此,他们麻痹大意,失去警惕。他们没有及时地研究对策,分析敌情,而是陶醉于炙手可热的最高权力的运作上。封官许愿,加官晋爵。 这时,肃顺集团感到奕在热河继续待下去,实在碍眼。他们便为奕向两宫太后请示行止。两宫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传旨,命奕于八月六日进见。 八月六日,两宫太后第二次召见了奕。奕把这几天在热河活动的情况密报给了两宫,并把事先商定的计策提供给她们,使她们坚定了发动政变的决心。两宫太后也关切地旨命奕明日迅即回京,布置一切,不可在此久留,以免事情败露。 八月七日,奕奉命回京。 奕于八月十二日回到了北京。奕回到王府后,大臣们纷纷前来拜谒。他们希图从奕的口中了解热河的动向,也借机观察奕的政治意图。但胸有成竹的奕却王顾左右而言他,这使北京的大臣摸不着头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