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154年发生的一次叛乱,发生於中国西汉初期的汉景帝三年。当时以被封为吴王的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於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引起之内乱,参与叛乱的共有七个诸侯国,所以叫做“七国之乱”。由窦婴、周亚夫所平定。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方王国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汉景帝平定了王国叛乱,为后来汉武帝继续清除地方王国的势力奠定了好的基础。 名称:七国之乱 地点:中国东部、南方地区 时间:公元前154年 参战方:汉朝中央政府、吴楚等七国 结果:中央军队胜利,叛乱被平定 主要指挥官:窦婴、周亚夫、刘濞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是西汉的全盛时期,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於世。至今,不仅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等许多人仍然以汉族人自居,海外华裔亦常称自己为汉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後世皆留下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汉匈战争 汉匈百年战争,又称汉匈战争是指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各有胜负,前後历经130余年的战争。此一期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是以和亲政策和战争政策互相存在,另外,汉武帝的元朔二年(前127年)开始修筑汉长城。 马邑之谋 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西汉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结果被匈奴识破,没有成功。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结束了西汉自立朝初年以来对匈奴奉行的和亲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 名称:马邑之围 地点: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时间:公元前133年 参战方:西汉、匈奴 结果:西汉伏击失败,匈奴逃脱 参战方兵力:西汉30万人、匈奴10万人 伤亡情况:均为少量 西汉指挥官:王恢、李息、韩安国 匈奴指挥官:军臣单于 汉武帝币制改革 汉武帝币制改革指中国西汉武帝统治时期进行的币制改革。西汉自建立以来,币制混乱,郡国铸币失控又是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汉高帝下放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