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揭秘:国共抗战时期 中国其他党派的抗战活动与贡献(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翁照垣愤然离开十九路军。经李璜引荐, 翁照垣被张学良任命为东北军第117 师师长, 其中下级军官也多为青年党员。长城抗战中, 第117 师转战冀东卢龙、迁安、丰润、玉田等处, 其营长、青年党员胡钟麟在马兰峪战死。
     至于在政治方面,参加国防参议会、国民参政会,投身战时政府,推动宪政,都活跃着青年党的身影。因为涉及到“抗战期间是否要宪政”的论争,不易说得明白,因此不在此赘述。
     相对于青年党的实力,这些作为已然是竭尽所能,无论规模大小,成败如何,作为后人的我们都该拿他们作为国家英雄来祭奠和怀念。有的论者说1934年后,青年党的抗日活动基本停止,说他们不再抗日,而专门反共,实在有些荒谬。其一,1934年之后,青年党已经加入到国民政府,将自己的抵抗运动纳入到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当中,既然拥护政府,那么与政府步调一致,不再独树一帜,便是顺理成章。否则,政出多门,军令不一,难免出现“事变”、“摩擦”之类的事件。在国民革命军、东北义勇军中的青年党员一直在战斗,只不过,不再是以青年党为标榜罢了。其二,青年党自从提出团结御辱的口号之后,对于共产党的态度在抗战结束之前一直是团结,而并非攻击,一直到抗战末期的1944年8月,青年党第三次省市干部大会上,一些骨干要求进行彻底的反共工作,却没有被大会通过,大多数青年党领袖仍然秉承相忍为国的精神。另外,民主同盟的建立,青年党极为重要,而此同盟的建立,是青年党和其他党派与共产党积极联系,寻求支持之下完成的。
     先人用血汗做出的业绩,后人用墨写的谎言来掩盖,实在是国家极大的悲剧。
    
     相对于青年党来说,中国国家社会党的规模要小得多。而影响却并不逊色,虽然其正式以“国家社会党”为党名活动应该算在1934年,但历史却可追溯到清末,其领导人均为社会名流,如在1936年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总务委员为张君劢、张东荪、汤乡茗、罗文干、陆鼎揆、诸青来、卢韩昌,执行委员则有梁实秋、梁秋水、徐公勉、黄炎培。
     国社党的所遵循的“国家社会主义”,也就是在强调爱国的同时,一面反对共产主义,一面避免“重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弊点”,从而推行“渐进的社会主义”。张君劢一贯“反共”和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同时进行。于是,国社党也如青年党一般,即被共产党敌视,又为国民政府所打压。北伐时期,北伐军占领上海,立即封闭国社党创建的吴淞政治大学,张君劢也曾被国民政府绑架,以至于一条腿受伤,终身残疾。
     [$HR getPages$]
     在抗战爆发时,国社党的党员据他们自称有10000多人,在全国除陕西和甘肃之外均有党部,其中以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四川等省规模较大。但作为党魁的张君劢虽然是宪政专家和学者,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政党领导人,在提高本党声望和力量方面并不在行。如青年党一般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从而进行抗战,国社党力有未逮,因此,国社党的抗战主要是在政治层面。
     所谓政治层面,国社党的作为主要为两点:其一,促成中国的政治统一,各党派团结,一致抗日;其二,积极推动国府行宪,实现战时宪政。
     1938年4月13 日,张君劢以国社党代表身份,致信蒋介石与汪精卫,言道:“……同人等更愿本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之意旨,与国民党领导政局之事实,遇事商承,以期抗战中言行之一致,此同人等愿为公等确实声明者也。更有进者,方全民族存亡,间不容发,除万众一心对于国民政一致拥护而外,别无起死回生之途。”表达了放弃以往政见和恩怨,服从政府,一致对外的态度。
     “七七事变”后,张君劢作为国社党的实际领袖,参加了国民政府组织召开的庐山谈话会,后又带领国社党参加了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
     至于推动战时宪政,功过是非,实难有个中肯评价,但其出发点绝非借国难而发展本党在朝势力。张君劢其人,极有原则与操守,即使是参加抗战后所召开的“伪国大”,因为对政府对宪政打了折扣,便不但本人不接受任何职务,还拒绝民社党(国社党和民主宪政党后合并为民主社会党)人接受内阁部长职位,仅仅派一人充当行政院政务委员,可见其并非争权夺利之人。推动战时民主宪政的原因,是认为只有宪政与民主才能真正凝聚全国人心,集合全国力量一致对外。
     是不是国社党就没有人直接参加武装抗战呢?也不尽然,有一个公案,值得在这里一说。
     上文有关青年党的抗战事迹,说到东北抗日铁血军司令苗可秀,而与苗可秀并肩作战的还有一位少年英雄赵侗。一般人认为,苗与赵都是青年党员,但据很多与赵侗共过事的共产党员的回忆,赵侗是国社党员。
     赵侗与苗可秀一样,都是东北大学学生,九一八事变后与苗一起入关,后又一同出关参加邓铁梅的自卫军。邓铁梅殉国后,与苗可秀组建少年铁血军与日寇作战。1935年苗可秀殉国后,赵为铁血军司令。由于铁血军在战斗中损失太大而又得不到补充,赵侗不得不入关寻找救国会谋求给养,由白承润代理司令。然而,赵入关后不久,铁血军就在日寇的围剿下失败。赵侗于是在北平一带组织国民抗日军与日军周旋。其母赵洪文国也是位巾帼英雄,全力支持儿子的抗日事业,毁家纾难,四处购买军火,做抗日宣传,被誉为“游击队之母”。
     赵侗的国民抗日军后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而赵侗始终未加入共产党,后脱离队伍南下重庆。在这里便出现了悬疑,共产党说赵侗是叛变,意图拉走部队而未得逞,国民党方面则说赵侗是奉国府之命南下述职。在重庆,赵侗及其母亲受到极高的待遇,被誉为“当代岳飞”,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
     1939年6月29日,赵侗奉命率200人组成“抗日挺进队”北返河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12月,途径河北新富、灵寿两县交界的陈庄时,突遭伏击,赵侗战死,时年仅28岁。其妹赵理智亦同时殉难,年仅20岁。
     令人痛心的是,伏击赵侗所部的,是第十八集团军120师所部。这一点,可从《聂荣臻回忆录》和当时重庆出版的林夕所著《赵侗之死》得到双重印证。这自然只是当时抗日敌后战场诸多“摩擦”中的一个而已。
     究竟赵侗的党派身份是青年党还是国社党,笔者手头资料难以最后确定。而无论其为何党何派,均为民族脊梁,抗战英烈,是值得后人追悼与怀念的。
     中国致公党的名头要比上述两党响亮得多,究其根本原因,是最后站对了队。其实,作为海外华人的政党,在国内的影响,应是比不上上述两党及其他很多党派的。不过,中国致公党在抗战期间的贡献,却是中间党派中数一数二,不可抹煞。
    
     若论致公党的渊源,本应该和国民政府的执政党国民党水乳交融才是,但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到抗战爆发之前,致公党与国民党的关系,甚至可说是水火不容。
     致公党的前身是洪门致公堂。洪门,就是人们熟悉的天地会。满清政权逐渐巩固后,一些洪门人士为躲避镇压,纷纷移居南洋、美洲、澳洲等地。太平天国失败后,逃到南洋和美洲的洪门人士大量增加。而在海外的华人,无依无靠,备受压榨,洪门组织“固结团体,则以博爱施之,使彼此手足相顾,患难相扶,此最合夫江湖旅客、无家游子之需要” ,使得南洋华侨“蜂拥从之”,美洲华侨参加者达“十之八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