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揭秘:国共抗战时期 中国其他党派的抗战活动与贡献(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后不同意用中华革命党党名,仍用“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为党名。8月9日,邓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选举出中央干部会,邓为总干事,郑太朴负责组织,章伯钧负责宣传,黄琪翔负责设计,季方负责总务,李世璋负责民运,彭泽民负责侨务。决定出版机关报《革命行动日报》和机关刊《革命行动》。在此之后,建立了北方和南方干部会,发展党员,成员达千余人。
     临时委员会的政治纲领,总结起来便是进行“平民革命”,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而当务之急,便是坚决反蒋,并且动用军事在内的一切手段。
     这自然不能为蒋介石所容,1931年8月,邓演达被捕,11月29日被秘密杀害。
     邓演达的死,对于临时委员会打击甚大,虽然推举出黄琪翔为总负责人,但失去了在黄埔军校学生中具有崇高威望的邓,使得反蒋活动难以为继。
     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紧接着又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临时委员会开始了抗战活动。黄琪翔通过与蔡廷锴的战友关系,率领临时委员会成员参加了淞沪抗战。余力奎、何自坚率领一团在太仓与日军激战,李世璋、朱蕴山积极调集物资给予援助。
     不过此时的临时委员会还没有产生团结御辱的想法,虽然坚决抗日,却也坚决反蒋。先后参加了福建事变和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事件,尤其是在福建事变时,将临时委员会解散,参加了“生产人民党”。两个事变固然打着“抗日”的招牌,但毕竟是在民族危急时刻造成本国摩擦,产生内耗。
     福建事变后,临时委员会恢复组织,并在1935年11月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将党名改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这便是通称的“第三党”了。
     重现建立后的第三党发表了《临时行动纲领》,恢复大革命时期的“联俄”“联共”口号,宗旨仍然是“反蒋抗日”。
     直到1936年2月,为了响应共产党的“十大纲领”,第三党才在《“组织反日阵线”提议宣言》中提出“一切革命的党派,在目前民族生死的最后关头中,应该放弃其宗派的偏见,在反帝反日战争和土地革命两大原则之下,形成巩固的联合阵线,组织统一的行动”,有条件的提出团结抗日。
     这也许可以解释在1937年国防参政会召开时,李济深提议邀请第三党参加,蒋介石仍保持着敌意,说道:“邓演达被杀了,第三党已不存在。”但作为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最后也表现出了大度,恢复了谭平山、徐谦等人党籍,并邀请章伯钧担任后来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将自己纳入到全国共同抗战的轨道中后,第三党发挥了除国共两党之外最大的军事抗战能力。
     1937年8月13日的淞沪第二次战役,黄琪翔担任了第八集团军副司令,后担任前敌总司令部副司令,9月下旬又担任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全力指挥对日作战。9月底,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时,黄亲自赶到松江,指挥所有兵力与日军血战。第三党党员裘朝慎等在战斗中殉国。
     在敌后,第三党党员刘春、何世琨、王一帆、覃汉川在河北,吴健东、张云川在安徽组织游击队与日军周旋。在晋冀豫一线,更是有6000多人的抗日武装。
     在大后方,第三党组织“黎明剧团”和青年抗战工作团,主要进行抗日宣传和教育青年工作,这两个群众团体一直活动到抗战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