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拥兵自重的董卓趁机进入京师,控制了朝廷。他骄横跋扈,随意废帝,专擅朝纲。在这种形势下,有王佐之才的王允开始韬光养晦,与董卓斗智斗勇,最终成功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那么,王允是怎样做到的呢? 朝廷乱局 汉末黄巾大起义之后,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愈加激烈。何进无谋,他的一道命令引来了如狼似虎的凉州军阀。董卓进入京师后,操纵朝政,擅废皇帝,作威作福,这引起了朝廷元老大臣们的反对。 1.何进的昏招 东汉后期,朝廷与地方混乱不堪,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汉灵帝即位以后,更是沉迷酒色,重用奸佞的宦官。 朝政的腐败终于导致了中平元年震惊朝野的黄巾起义,此后东汉朝廷调集重兵才将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外乱虽然暂时得到了平息,但是朝廷内部的斗争与倾轧却愈为激烈,最明显的便是外戚和宦官之间的争斗。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刘辩继承皇位,外戚何进辅政。面对宦官势力的膨胀,何进企图联合袁绍诛杀所有宦官。 同时,何进不顾朝臣的反对,私召凉州军阀董卓率军队入京。后来,何进的计谋被泄露,遭到了宦官张让等人的杀害。接着,袁绍带兵入宫,杀死了所有宦官,控制了朝廷。 此时,驻兵于河东、观望朝廷局势的董卓在北芒迎接被宦官劫走的汉少帝刘辩,然后一同回到了洛阳。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他虽性情粗猛,但有谋略,从驻守边塞的小官升迁为羽林郎,后历任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等职。董卓早年为将,曾经平定过少数民族的叛乱,后来又率军镇压黄巾大起义。汉灵帝病危时,董卓因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两次违抗朝廷的旨意,拥兵自重,驻兵河东,坐待时局的变化。直到何进征召,董卓才名正言顺地领军进入京城洛阳。 何进死后,他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也被何进的部众所杀,何进、何苗的部众因此无人统领,董卓一进洛阳便收编了这部分武装力量。后来,董卓又指使吕布杀死了执金吾丁原,进而吞并了他的部队,至此,洛阳的兵权全都掌握在了董卓的手中。 董卓控制朝政后,肆意诛杀不依附自己的大臣。他还废黜少帝,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刘协就是汉献帝。董卓自任太尉领前将军事,封自己为郿侯,进位相国。他接着逼走了袁绍等人,独揽朝廷的军政大权。 2.董卓的用人策略 董卓虽然为人较为残忍,但他却能够隐藏自己的本性,积极选拔贤才。 董卓不仅恢复了陈蕃、窦武等人以前的爵位,还使他们的子孙得到了升迁,以便他们世世代代为自己所用。 董卓利用自己掌握的特权,重新提拔与任用大批原先遭受禁锢的党人,例如,吏部尚书周铋、侍中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颥、司空伍处士等人。 除此之外,只要是和以上人员有关的受到党锢之禁的士人,董卓都把他们提拔为列卿。因此,一时之间,“幽滞之士”都能够得到“显拔”。大文学家蔡邕就在董卓的选拔之列。 《后汉书蔡邕列传》中记载,“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董卓对蔡邕是“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董卓在重用士人的同时没有一味地任人唯亲,滥用职权,他对部下非常严格。史载“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善用人才使得董卓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他所取得的权势。 汉室忠良 王允不仅是满腹经纶的才子,还是有勇有谋的将领。董卓擅权乱政,倒行逆施,自然引起了一批忠于汉室的大臣的强烈反对,王允便是其中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