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作面临空前的严峻考验。 1950年2月4日,萧明华请三哥萧明柱到自己家中过生日,正当他们欢叙手足之情时,门外传来敲门声,两个陌生人借口请于非演讲,毫不客气地走进房间。萧明华临危不乱,面带微笑接待“客人”,陌生人没有发现异状,又没有找到于非,只好悻悻而去。萧明华立即关照哥哥多加小心,不管遇到什么事不要紧张,记住“我们只是兄妹关系,其他没有任何牵连”。 哥哥走后,萧明华立即想办法与于非等联系,将已获得的情报送走。当战友劝她也避一避时,她摇摇头说:“我不能动,现在情况不明,我一动就暴露了。” 两天后的深夜,萧明华在自己的宿舍被捕。 被捕时,她从容镇定地在敌人眼皮底下,取下了搭在后窗外竹竿上的旗袍,发出了危险报警信号。 “姐妹们,愿你们早日自由” 萧明华被捕之初,被关押在人称“阎罗殿”的台湾“保安司令部保安处”。 记者在一份材料中,看到这样的记载: “阎罗殿”里残暴的“小鬼”们对她施以电椅、老虎凳、捆绑吊打,五天五夜不许她睡觉,妄图使萧明华在长时间的疲劳中失去自制力,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判断,继而从她纤弱的身上得到情报。萧明华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经受了非人所能承受的煎熬。她对暴戾狡诈的敌人郑重地宣告:“我是一个拥护共产党、拥护革命、支持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者。” 一位曾在敌人看守所做勤杂工的人回忆说,他亲眼看到萧明华遭受到的酷刑,她双手被捆吊在梁上,虽满脸鲜血,双手双臂多处骨折,仍然坚强不屈,昏去醒来,也只是对那行刑的狱卒轻蔑地一笑。 在这个年轻纤弱的女性面前,这位勤杂工汗颜自愧,很快找借口离开了那个魔窟。 1950年11月7日夜,“军法处”看守所办公室的灯光又亮了。难友们都知道,那是敌人在为第二天的处决做准备,她们从看守对萧明华的恶劣态度,预感到她们喜爱的明姐将要远离。 ![]() 难友们紧紧地围在萧明华身边,低声哽咽着。萧明华明白难友们不舍的心思和情谊,她缓缓地站起来,走到窗边看一眼不远处的灯光,又坐在自己的铺位边,微笑着说:“我早有准备。不要紧,大家干自己的事情吧!” 她拿出离开家时母亲送的黄杨木梳,因受暴刑,手指骨折,她早已不能自己梳头,只好请一直为自己梳头的难友小黄再梳最后一次。小黄流着眼泪,解开萧明华又黑又粗的长辫子小心梳理起来…… 萧明华打开自己的包袱,取出李清照的诗集,请难友小廖为大家读《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刚烈的诗句,伴着难友们的低声抽泣,萦绕在牢房中。 11月8日凌晨,黑暗的牢房门打开了。 萧明华沉静地站起来,整理好头发和衣装,同难友们告别:“永别了,姐妹们,愿你们早日自由!”她高昂着头站在戒备森严的军警中,听完“军事法庭”的“宣判”之后,她平静地坐下,从容不迫拿起笔,留下了给亲人的最后嘱托…… 随后,萧明华被绑上汽车,押往马场町刑场。在刑场的沙丘旁,执行的宪兵令她跪下,一向温和纤弱的萧明华突然挣脱两个宪兵的挟持,奋力奔向沙丘顶,昂首高呼口号…… 枪声响起,年仅28岁的萧明华倒在了沙丘顶上,双眸圆睁。 在北京师范大学为纪念百年校庆而出版的《北师大英烈传》中,有一段萧明华烈士的生平简介,这是关于她的为数不多的公开资料。在这个简介中,记者了解到萧明华是父母最宝贝的幼女,在十五六岁时就成了家中的小主人,全家人都对她言听计从……这些跟她最后走上革命道路有什么关系?她的家人现在身居何处? 采访中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了解到曾有一个人为萧明华烈士写过传记,而他就是萧明华的大侄子萧穆(原名萧宏志)。萧穆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前厂长,少将军衔,曾组织拍摄了《大决战》等多部革命军事巨片。 4月1日,年近八旬的萧穆将军在家中告诉记者,他至今还保留着萧明华烈士与他的最后一次通信,在这封信中,除了对亲人的嘘寒问暖,最重要的是“华姑坚定了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决心”。 在关于萧穆的介绍中,记者看到他的祖籍是广东省潮阳县(今潮阳市)歧北墟宅美村,那为什么萧明华和他都会出生在浙江嘉兴呢? 萧穆告诉记者,清末,潮阳县就已经是一个著名的华侨县,因为地少人多,很多人不得不到外地去谋生存,有的去了海外,有的则投靠各地的同乡会。 “我的祖父萧子山就是在那个时候去上海的,离开家乡时身上只带了8块银元。”萧穆说,“到上海后依然发现生活难以为继,祖父就把家搬到了离上海很近的浙江嘉兴,在那里做过杂工、厨师、水果商贩,最后经营手工织袜作坊,生活才渐渐安定起来。” 萧穆的父辈均出生于嘉兴,他的父亲是家中老大。因为自己没什么文化,萧子山全力供自己的孩子读书。 “除了一个叔叔和长年患病的大姑,包括我父亲在内的父辈大都读到了大学。”萧穆说,“萧明华是祖父最小的女儿,从小聪明伶俐,是祖父的掌上明珠,家里人都叫她‘华宝’。” 抗战爆发时,萧子山的织袜作坊已经在帝国主义大型工业的挤压下破产,为避战火不做亡国奴,萧家历经千辛万苦,举家迁往大后方重庆。 “我的父亲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华姑的学业其实是我父亲支持下完成的,因为她只比我大7岁,所以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要好。”萧穆说,“小时候的很多事我都不记得了,只知道当年中学开学时就是华姑送我去的。” 1941年萧明华从重庆师范学校毕业,因为成绩优秀,被学校选送到在青木关举办的国语师资训练班,学习国语注音符号的应用和教学。 “萧明华国语注音符号学得很好,甚至能用国语注音符号写文章,这就为她日后的经历埋下了伏笔。”萧穆说。 根据当时的规定,中级师范毕业生必须任教两年方可继续深造。1943年秋,萧明华在当了两年小学教员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虽然四川白沙是个小城镇,但抗战期间,这里荟萃了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如许寿裳、台静农、李霁野、魏建功等。 萧穆说:“因为华姑的成绩非常优秀,给台静农等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