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徐家汇,宽泛而言,北至广元路,东至宛平路,南至南丹路或斜土路,是今日繁华的商业中心。但是在晚明时期,这里不过是上海县郊区的一个普通村落,并不起眼。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于此建农庄别业,逝世后又安葬于此,其后辈为其筑庐守墓,这里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此后,徐氏家族有一支在此代代繁衍,形成村落,名为“徐家厍”。又因此处为法华泾、肇嘉浜和漕河泾三水相汇之地,船运交通便利,而徐家一部分族群在这里集聚,周边多为徐家土地,所以此处又被乡里称作“徐家汇”。清咸丰十年(1860年)后,太平军进军上海,四乡的难民云集此地,使得地区人口剧增,随后城乡菜农商贩也纷至沓来,遂成集市,因此地傍徐家汇村落而得名“徐镇”,也就是徐家汇镇。这里曾是明清时期西学传播的一个重要据点,也是上海天主教文化的中心。直到上世纪30年代,徐氏家族依然有一部分人仍居住在徐镇老街。 在古代,以家族聚落的姓氏命名地名的案例并不罕见,然而徐家汇的名称传承至今,其文化内涵仍在不断强化和丰富,可谓一种特色。 
徐家汇标志性建筑:天主教堂 多重标签徐光启 对于徐光启,很多人不陌生。在天文、数学、农业、军事等诸多领域创下辉煌成就的他,在上海历史上可谓一个的特殊存在。徐光启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于松江府上海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顺天府解元中举,后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
)成为进士,最终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因为他的官职及出生地,徐光启也常常被称为“徐阁老”、“徐阁学”,“徐上海”等等。 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明朝晚期,他不参与党争,而是专注于体贴民生,提出了一系列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所著《农政全书》不仅对后世中国,甚至对日韩两国的农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徐光启还跟随明末来华的耶稣会士们研习西方科学,译书立著,并积极投身历法与军事改革,留下功绩无数。此外,徐光启还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徒之一。他不仅自身奉教,更将天主教引进上海,开启了上海四百多年的天主教史,为上海发展为远东重要的天主教中心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