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有了徐氏家族的支持,明末清初上海的天主教务发展迅速。至康熙四年(1665年),松江府的天主教信徒人数已多达5万。而到十八世纪初期,江苏的10万余教友中有8万余人集中在上海及其附近。 然而,此后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却不断遭遇波折。先因“礼仪之争”而遭康熙帝下达禁令,加上当时耶稣会在许多国家受到迫害,1773年教皇克莱孟十四世解散了耶稣会,上海的天主教传教事业一度低迷。直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沉寂了七十年的耶稣会才又重返上海。耶稣会的江南传教区最初设在青浦县的横塘,然而,考虑到徐光启及其家族曾经对天主教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耶稣会士们一直设法想要回到徐光启的故乡上海县,以延续他们当初的伟业。为此,传教士们特地几次走访聚居着徐氏后人的徐家汇地区,并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在江南信徒的资助下,购买了徐家汇的土地,并在此建立耶稣会本会会所。这一举措不仅将教会的活动中心正式迁入徐家汇,也同时开启了徐家汇的近代化进程: ![]() 徐汇中学崇思楼(1918) 道光二十七年,耶稣会在徐家汇建立“大书房”,后发展为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道光三十年(1850年),上海耶稣会创立依纳爵公学,后为徐汇公学,也是当时中国内地最早的新式中学;同治七年(1868年),法国耶稣会士韩伯禄(Pierre Marie Heude)在徐家汇创立了隶属耶稣会的自然博物馆;同治十一年(1872年),耶稣会江南教区在徐家汇成立“江南科学委员会”;同年,徐家汇观象台创立,它是上海乃至中国最古老的气象观测站,号称“远东气象第一台”。四年后,又成立了徐家汇土山湾印刷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耶稣会主持修复徐光启墓,在其墓前竖立十字;宣统二年(1910年),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落成,成为上海最大,也是全国最为著名的天主堂之一。徐家汇的这些建筑和机构不仅仅关乎宗教,也书写并见证了上海近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