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注:“五两,十端也。”又引《杂记》:“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又注:“然则每端二丈。”两、端、束、寻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归纳一下,五两是十端,一端是二丈;一束是五两,一两是五寻,一寻是八尺;那么一两合五寻就是四十尺,即四丈,也就是二端,算下来,五两“纯帛”就是200尺。记得困难时期供给制,每年每人的布票是十八尺一寸。尽管古时候新娘做衣服费布,200尺也足够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郑玄注:“五两,十端也。”又引《杂记》:“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又注:“然则每端二丈。”两、端、束、寻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归纳一下,五两是十端,一端是二丈;一束是五两,一两是五寻,一寻是八尺;那么一两合五寻就是四十尺,即四丈,也就是二端,算下来,五两“纯帛”就是200尺。记得困难时期供给制,每年每人的布票是十八尺一寸。尽管古时候新娘做衣服费布,200尺也足够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