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陈寿开始编撰《蜀相诸葛亮集》,书成奉奏,被朝廷任命为著作郎。公元280年,魏灭了孙吴后,陈寿开始撰写魏、吴、蜀《三国志》,时年48岁。当时,写三国历史的不只陈寿一人,但只有陈寿写得最好。如当时夏侯湛写了《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便把自己的书毁了。陈寿的《三国志》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吴书》20卷,自已当年的蜀国却最少,《蜀书》仅15卷,陈寿这样安排是有原因。当时陈寿已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而吴、蜀只是“配角”。因此,《魏书》有本纪,而《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形成了曹魏皇帝均有“本纪”,吴、蜀皇帝只能称“主”,不称“帝”,只有“传”,没有“纪”的独特现象。 ![]() 网络配图 《三国志》上没有“志” 三国历史虽然比较短,但期间发生的事情,却比历史上的哪一个时期都复杂,都传奇。陈寿的《三国志》只有65卷,便把这一段历史写得很清楚了,可以想见,陈寿的功力是何等厉害。在《三国志》成书后,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其文笔之简洁、史料之剪裁得当,可以与《史记》、《汉书》相媲美。而《三国志》的真实程度和可信程度也是很高的,是部信史。这段历史是陈寿自己经历的,今天我们看《三国志》是古代史,但对陈寿那个时代而言,是部当代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史家对《三国志》的记载是少有怀疑。 但是,不论陈寿如何“善叙事”,区区65卷的容量,要想把波澜壮阔的三国志写得让后人都满意,没有遗憾,即使陈寿再有才,也是做不到的。所以,不同需要的后人看了《三国志》后,觉得许多地方是“点到为止”,简略得当的同时,也显得太过简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