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首脑下葬总共129个字 在重要人物的墓葬方面,《三国志》尤显不足。以三国风云中魏、蜀、吴三大顶级人物,即首脑之死及下葬的过程来论,笔者算了一下,总共129个字,加现代标点符号也没有200字。曹操之死:《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刘备之死:《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卷三十二):“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孙权之死:《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卷四十七):“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对于高陵、惠陵、蒋陵的具体地点,下葬过程,均没有给出。史家只能去猜,只能从书中其它章节或其它史书上,寻找补证。在目前的“曹操墓真伪之争”中,正反两方都拿出《三国志》的记载来说事,但谁也不能说服对方,就是因为各自对《三国志》记载有不同的解读。 ![]() 网络配图 虽然曹操、刘备、孙权之死惜墨如金,但毕竟还是有记载的,相对很明确,对照其它资料不难弄准。对于其他人,如末帝、废帝、废太子的葬地往往就一笔带过,甚至根本不写。如蜀汉后主刘禅、孙吴后主孙皓,在被带到洛阳后客死他乡后就没有交代了,葬地之谜。 三国英雄好汉死无“葬地” 除了曹操、刘备、孙权,他们麾下的将领、英雄好汉何其多啊,但翻翻《三国志》,绝大多数不见死后葬地,他们的葬地成谜,疑冢多多。 或许有读者会认为,这是出于反盗墓的原因,才将墓址刻意隐藏的。这种说法在当世来说可能是有道理的,但对于史家来说,就不存在了。因为著史的规律是世朝著前朝,对于写前朝史的后朝史家来说,是没有必要考虑反盗墓因素。比较现实的原因,是史家掌握这方面的资料有限。 所以,他们的葬地到底在哪,也是说法多多,以桃园结义兄弟、刘备三弟张飞为例,目前在河北,重庆、四川,都有“张飞墓”,但到底谁是真的,无法说明。 曹操手下的干将很多,既有早年跟随的,也有后来归附的: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悙、乐进、于禁、张辽、张郃、徐晃、庞德…… 曹操曾有遗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些对曹魏立国有汗马功劳的臣将,后来陪葬高陵了吗?《三国志》上便没有记载。连负责安阳曹操墓考古发掘的潘伟斌先生也拿不定。在其之前出版的《魏晋南北朝隋陵》一书中,潘曾推测,“也许绝大多数人已陪葬在曹操陵前,毋庸再行赘述”。但在目前发现的曹操墓周边,却又不见陪葬墓,陵区陪葬空间并不广阔,令人对曹操墓的真实性起了怀疑。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找不到真实的曹操墓,找不到准确的三国陵墓,而责备或批评陈寿,陈寿在著史时,应该是作了很大的努力了。这个责任,这笔糊涂帐只能记到历史这个概念人的头上。 而现代人,也不应该责怪古人,争议是后人引起的。如果不是出于某种利益,争他墓地哪,是何方人士,又有何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