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夏人“十迁”及夏都老丘考释(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2 《中州学刊》2013年2期 李玉洁 参加讨论

    三、“老丘”时代夏王朝走上鼎盛
    《竹书纪年》卷上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夏桀时期,夏王朝亡。夏王朝经历14世、17王、471年的历史。自帝杼在老丘建都,至帝厪(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居西河”止,夏王朝竟有帝杼、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等夏朝的六世国王、经历221年的岁月。如果除掉夏王朝自太康失国,经过仲康、相、直至少康的60年余年,因那时夏人并没有控制夏国家的政权,夏国家处于“无王”时期。再除掉大禹“公天下”执政的45年;那么夏王朝经历471年,仅在老丘为国都就221年。夏王朝十迁国都,在其他九个国都一共105年,而可见老丘在夏代历史地位的重要。老丘时期是夏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夏王朝自太康失国之后,夏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皆不再来朝拜。而至少康之后,夏人又开始对东夷用兵。《竹书纪年》云:帝少康二年“方夷来宾”。帝杼定都老丘,夏国家日趋稳定,夏王朝的统治范围迅速扩大。帝杼八年就曾经征于东海及三寿,势力达于东海边。老丘时期,东方的夷人又开始朝拜夏王朝。《古本竹书纪年稷辑证?夏纪》曰:“后芬(发)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记载:帝芬(芬或曰芬发)即位的第三年,“九夷来御”,九夷皆来朝拜。《后汉书?东夷传》云:“《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昔尧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盖日之所出也。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自少康已后,世服王化,遂宾于王门,献其乐舞。”九夷,指的是东方,直至大海边居住的部族。
    东夷部族在少康、帝杼、帝芬等历代夏王时期,都到夏王朝的国都老丘参拜与朝贡。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记载,帝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夏王朝的西部洛伯用与河伯、冯夷进行混战。居于老丘的夏王朝当然不会“坐山观虎斗”,而是利用“洛伯用与河伯、冯夷”的斗争,扩充势力,向西扩展。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有苏,在今河南安阳西部之苏城。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16)圜土,就是监狱。《周礼?秋官?司寇》云:“以圜土聚教罢民,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其能改者,反于中国不齿;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郑玄曰:“圜土,谓狱也,狱城圜。”国家设立监狱,是阶级矛盾尖锐的表现,也是夏国家强大的体现。
    帝芒(芒或曰帝荒)即位,曾经以玄珪祭祀黄河,东巡守到海边上,获得一条大鱼。帝芒在位58年而崩。
    《左传?昭公九年》曰:“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杜预注:“在夏世以后稷功,受此五国,为西土之长。骀在始平武功县所治厘城,岐在扶风美阳县西北。”孔颖达疏:“《释例?土地名》云:魏,河东、河北县也;芮,冯翊临晋县芮乡是也。毕在京兆长安县西北,骀在武功,岐在美阳。”周人的先祖后稷因功受夏人所封,拥有魏、骀、芮、岐、毕之地,说明当年夏人的势力也曾达到今长安一带。帝不降六年,“伐九苑”。《竹书统笺》卷上云:“按《水经注》苑川水出天水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厉子城川。苑川水又北入于海,疑即为九苑之故地也。”苑川水是今甘肃兰州的一条水系,古代这里设有苑川城。此处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十里。《竹书统笺》认为,帝不降六年,伐的“九苑”,就在这里,当是有道理的。
    帝厪元年,迁都西河。西河,黄河在山西段是属于南北流向的。林之奇《尚书全解?禹贡?夏书》云:“冀州之域,三面距河,自积石东北流入于中国,则折而南流。雍州在其西,故曰西河。”(17)帝厪迁都西河,但就是在山西、陕西一带,最少西河已经是夏人的疆域了。夏人的势力范围达到今甘肃兰州一带。
    夏人的势力向西南达到今河南省南阳方城一带。《国语?郑语》记载:“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将以纵欲不亦难乎?王欲杀大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若伐申,而缯与西戎会以伐周,周不守矣。缯与西戎,方将德申。申吕方强,其隩爱太子亦必可知也。”又云:“申人、缯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韦昭注:“申,姜姓,幽王前后太子宜咎之舅也。缯,姒姓,申之与国也;西戎亦党于申。周衰,故戎翟强也。”《左传?哀公四年》云:“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袭梁及霍。”这里说的缯国是姒姓,夏人后裔,与申国相邻。申国在今河南南阳,而缯国在“方城之外”,即春秋时期的缯关。缯关,《世本?姓氏》云“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夏少康把他的儿子封于缯。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南阳市文物研究所、方城县博物馆等曾在方城县城西南的八里桥遗址进行发掘,并出土大量的以陶器为主的遗物,其中夹砂陶、泥质陶、黑陶、褐陶。纹饰以绳纹居多,其他还有附加堆纹、旋纹、压窝纹、鸡冠耳、花边口、刻槽等装饰。器形有鼎、深腹罐、小圆腹罐、花边口沿罐、刻槽小罐、豆、爵、大口尊、盆、瓮、缸等构成器物群。“这些文化特征与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相符合,因此判定其文化性质属于二里头文化。将本遗址出土二里头文化的代表性器类如夹砂中口深腹罐、大口尊、豆与二里头遗址出土同类陶器相比,结果与二里头文化三期同类遗存相近,据此推断本次发掘所获二里头文化遗存时代约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18)方城县八里桥的二里头文化三期遗存是夏代早中期的文化遗存。如果把考古材料中的夏代二里头文化的遗存与文献记载中的缯国相结合,进行研究,这些文化遗存与缯国有密切的联系,至少说明夏代早中期,也就是在老丘时代,夏人势力已经达到今河南南阳地区。
    《路史?后纪?疏仡纪?夏后纪》记载:帝杼“乃封其仲曲列于缯,至周为莒所灭。有缯氏、鄫氏、兽氏。”(19)这里所说的“缯”“为莒所灭”,很明显指的是进山东莒县附近的缯。《世本》认为“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路史》记载:“(杼)乃封其仲曲列于缯”,也可能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方城之缯,而后当帝杼征伐东海之后,又将曲列封于山东莒县之缯;也可能传抄有误。但是帝杼时期,今河南南阳与山东莒县一带皆成为夏人的势力范围却是事实。
    夏人的势力向东南达到闽越一带。《路史?后纪?疏仡纪?夏后纪》记载:“封云西瓯,处于埤中,削发文身以负俗,曰无余。无余者,杼也……爰封杼以世祀,盖十数传,而与民编,及周之东有无壬百姓,奉而君之,是为沤粤、东粤。”
    帝厪(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自此时始,夏王朝的国都从老丘迁到西河。从此老丘不再是夏人的国都。但是帝厪在位八年而崩,孔甲在位五年而崩,帝昊在位三年而崩,就到了夏桀时期。夏王朝从老丘迁离之后,就由盛而衰,进入了衰败时期。老丘时代是夏王朝的鼎盛时期。
    夏王朝一代,其最辉煌的时期当在老丘,这在后代的文献与典籍中也是有案可稽的。西周武王克殷之后,寻找夏王朝之后裔,并分封国土,以希求得到夏人先祖的佑护;于是得夏人后裔东楼公,封于杞。周人对“三恪”(即尧舜夏商之后裔,于周为客)分封的原则,基本上因故地而封。杞县,当时就是老丘一带。《史记?陈杞世家》云:“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索隐》曰:“杞,国名也。东楼公,谥号也。不名者,并史先失耳。宋忠曰:杞,今陈留雍邱县故。”《汉书?地理志》曰:“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时徙鲁东北。”《后汉书?郡国三》“陈留郡”条下云:“雍丘,本杞国。《陈留志》曰:‘城内有神井,能兴雾雹。’案:《北征记》曰:有吕禄台,高七丈;有郦生祠。曹植《禹庙》赞曰:有禹祠,植移于其城,城本名杞城。”当夏王朝灭亡之后,历经殷商,周王朝建立之时,寻找夏人后裔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距陈留20公里),是为杞国,是因为老丘是夏后禹的发祥地之一,是夏王朝最重要、建都时间最长的国都。
    夏王朝共经历了471年,以开封老丘为国都就有221年,占整个夏王朝的一半时间,在老丘夏王朝走上鼎盛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