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论明初卫所制度下归附人的安置与任用(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民族研究》2012年6期 奇文瑛 参加讨论

    二、归附人的任用
    明初“不许番将掌兵,虽卫所亦然”,(45)《弇山堂别集》也载:祖宗时,番将有功,虽累封至侯、伯,不得掌五府、都司、卫所印及总兵镇守。(46)但所谓“祖宗时”,若指太祖时期还可以,成祖、宣宗时期则由于靖难和北征等役,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有明洪武归附人多见有封爵和授任武职掌实权的,然因不知其编入卫所时的身份,遂也不详其封爵和升迁途径。
    (一)洪武军籍归附人身份变化和任用
    靖难之役是改变洪武军籍归附人身份地位的重要契机。明朝有军功升迁之制,靖难之役是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的夺位之战,因胜败攸乎存亡,故立功升赏格外优渥。凡交锋中能“出敌背杀败贼众”、“勇敢入阵斩将搴旗”、“能救援克敌”,“受命能任事、出奇破贼成功”者,(47)皆受重赏连晋二级。(48)
    以金吾右卫中的军籍归附人为例。指挥同知福良先祖锁儿,洪武“三十二年十一月郑村坝奇功”由总旗升副千户;总旗之上应为百户,是越百户升至副千户。又指挥同知李天赐先祖鲁秃,洪武“三十二年……东直门营寨升副千户”。升职前鲁秃只是小旗,因守北平功,由小旗越总旗、百户升至副千户。指挥佥事马镗先祖保保,“洪武三十四年西水寨升副千户,三十五年渡江升金吾右卫指挥佥事”。是先因西水寨功由总旗越升至副千户,后又因攻打南京功,复越正千户级至指挥佥事,两役连升四级。又正千户高铭先祖奴儿丁,“三十四年克彰德府奇功”,由小旗径升试百户,“三十五年克金川门”复越百户、副千户至青州卫正千户,两年由小旗越次五级至正千户。(49)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洪武三十五年是靖难之役攻取南京的最后阶段,金吾右卫归附人先祖于此年立功晋升的记录最多。《金吾右卫选簿》军籍归附官员资料完整的有105人,其中三十五年立功升迁的有69人,占到近七成。且此年升迁不惟定制,“率临时取旨,亦不豫为令”。(50)指挥同知简铎、指挥佥事马镗、正千户张平、署指挥使戚世宰、指挥同知田济民、指挥同知宣秉彝等人的先祖,皆依情势“钦令”升迁。(51)同年正月,李远率轻骑八百破敌万余。朱棣下令“前锋交战都指挥下及军校皆升一级”,(52)是集体升迁。能弃甲来归者亦与升授。三十五年六月,靖难军与长江守军开战,海船将士皆解甲释胄来降,“人升二级”。(53)
    可见,无论参战早晚,奉天征讨4年间(1399-1402年),都是卫所旗军改变地位的时机,金吾右卫军籍归附官员几乎都是在奉天战役中改变身份的。如表2中“奉天征讨”栏。
    
    依表2所见,奉天征讨4年间,通过战功最高有升至都司职级者(正二品至正三品),比例虽然仅2%,但它昭示通过战功可以跻身武官最高行列的真实性。此外,近82%的人通过立功,晋升至卫和所级(正三品至从五品)。诚如前述,这些人的地位并非一蹴而就,皆由军卒——小旗——总旗——百户(试百户)——正千户(副千户)——指挥佥事——指挥同知——指挥使一步步累功而至,无其他捷径可图。只因奉天之役于成祖命运攸关,故每每以奖赏激励。而达官达军勇敢善骑战,故能屡立奇功,这才有4年累升数级的状况。相信金吾右卫的归附人绝非特例,推及北平都司参与战役的其他卫所,立功晋升的情况出入不会太大。
    永乐北征也是契机之一。朱棣登位后,五出三犁征伐迤北,北平一带卫所始终是其主力军。故如表2“永乐北征”一栏显示,再经永乐历次北征,金吾右卫归附人在靖难升迁基础上再立战功,晋升到都司和卫职者(正二至从三品武官),几近一半,若扩及千户职者,则更多达89%。
    正统、成化和弘治期间战役仍然不断,因皆以斩首论功,获功不易,骤升或连升数级的情况遂不多见。就选簿所见,洪武归附人后代的官职,多为承袭第一二辈始祖所得。故而可以说,永乐时期是洪武归附人由军卒跻身武官行列的重要转折时期。归附人能从卫所底层的军卒升为武官,缘于明前期军功制度行之有效赏罚公平,并非有什么例外的政策。军籍归附人不只上述有成就的,在这些武官的后面,还有更多未能改变命运,或在频繁战争中因伤亡,后代仍处于卫所最底层的军兵。
    军籍武官是朝廷命官,虽说祖宗有令番将不得掌兵权,但也不乏有权者。见表3。
    
    根据实录小传,表3列出的都是军籍归附人受封及掌权出镇一方的实例。表中封主与一般军籍归附人改变地位的途径也无二致,其所以能封爵,也皆因功著一时。如毛胜,率达军远征麓川、湖广侗苗之役,获封南宁伯;毛忠,因镇守甘肃功,获封伏羌伯;薛斌,因北征功,获封永顺伯;施聚、焦礼,功在守辽,获封怀柔和东宁伯等,功如爵名。
    任职五军都督者也有一批洪武归附人,其官处正一至正二品间,领兵出征或掌五府事,职任之重不在侯伯之下。如:
    都督佥事戚斌,金山人。伯父察罕台洪武二十年归附,永乐初为金吾卫正千户。二辈戚斌袭职,历功升中军都督佥事,天顺南京前军都督府理事。(54)
    南京左军都督府同知冯升,宁夏人。本番将,累有战功积官至后军都督府同知,弘治初,以南京左军都督府佥书管事兼大教场管操。(55)
    都督佥事叶春,山后人。伯父叶不陶闾儿洪武中从司徒阿迷归附。叶春历功升迁都督佥事,天顺改元督理南京左军都督府事。(56)
    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张晟,山后金山人。高祖伯颜帖木儿洪武时率众来归,官之赐姓张氏。晟为三辈袭升都指挥同知。弘治初,命管左府事。(57)
    后军都督同知芮成,金山人。父孛罗,初事燕王为燕山护卫正千户。成以遗腹子嗣其官,累功晋右军都督同知,领禁兵入卫。(58)
    都督同知吴良,初名完者帖木儿,女真人。兄观童洪武归附,占籍东光县,选充锦衣卫小旗。兄卒,良补役,累功升都督同知,调南京右府管事。(59)
    后军都督昌佐,回鹘人。先祖洪武归附。昌英累以遣使和战功升至都督。弘治铨注四川都司管事,正德以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贵州。未久,命于前府管事。(60)
    都督之职有现任和带俸之别。上述所列均有“管府事”、“佥书府事”等字样,为实授无疑。以上史料均摘自实录小传中的事迹。进入都督层级的军籍归附人究竟有多少,碍于都督之职不得世袭,官员升降无定,难以尽晓。但其规模比之封爵者只会多不会少。
    (二)永乐之后寄籍达官的任用
    永乐以降的内迁人因优养带俸卫所,文献谓之寄籍(寄住、住坐)达官。寄籍达官与军籍归附人不同,因不属卫所军户,故也无军权而言。但中期之后,明军南征北战频频,加之战争形势紧迫,达官率部亦屡被征调,甚而“久劳于外”。(61)明中期以后,随着卫所军的衰弱,善战的达官也渐涉兵权。王世贞言:
    天顺初,以恭顺侯吴瑾掌右军都督府。(62)瑾故恭顺伯允诚即把都帖木儿孙也。广义伯吴琮镇宁夏,琮亦把都帖木儿孙也。东宁伯焦寿镇蓟州及甘肃,故指挥八思台孙也。右都督芮成镇四川,指挥孛罗子也。史以为番将握兵之始。自是而后,不可胜纪矣。(63)
    文中的吴瑾、吴琮即永乐内迁的寄籍达官。恭顺侯吴瑾之祖把都帖木儿,永乐三年率众来归,赐姓名吴允诚。吴允诚的归附对外影响很大,“自是降附者日众,边境日安”,故朝廷特授右军都督佥事,“使领所部居凉州耕牧”。(64)此右军都督佥事只“领所部”,是“食俸不予事”的虚职。自子吴克忠因北征功封恭顺侯,土木堡之役战死疆场(65)后,家族地位显著上升。克忠子吴瑾正统十四年也随父参战全身而回。袭爵后随侍景泰帝,因“随侍应对称旨”,“命掌左军都督佥事”,(66)始予实权。自后,吴鉴袭职,坐营五军右哨管操,弘治出镇陕西;(67)鉴子吴世兴,坐司三千营管操;(68)世兴子吴继爵,佥书、曾掌管左军、前军、右军、中军都督府事,充总兵官镇守两广,并总督京营戎政;(69)继爵子吴汝胤先后管理禁军红盔将军、中军都督府佥书、掌印管事,并总督京营戎政。(70)可以说,自吴瑾始,后代皆掌京营、五军府事和镇守地方,为深涉权要的达官显族。
    广义伯吴琮是吴允诚第三子吴克勤嫡子,父死土木之役,所袭为伯父吴管者(吴允诚次子)爵,受命掌中军都督府事。(71)天顺五年(1461)太监曹吉祥反,吴瑾战死。琮接掌吴瑾左军都督府事;(72)后坐司三千营、敢勇营管操;成化元年(1465)“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往四川征剿夷贼”,(73)二年,“佩征西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宁夏”。(74)不过寄籍达官不在军籍,立功升迁可以,掌军权则有体制上的障碍,极不容易。成化以后以募兵补充旗军不足,执军役者不惟军籍,寄籍达官也有了握兵权的条件。
    弘治元年(1488),夏昂奏称:鞑靼女真等“可使世其爵,不可委以政;可使世其禄,不可假以权”,“乞敕兵部计处,但系外裔勋臣,在内不得典兵,在外不得镇守;并都指挥、指挥等官在内不得把总,在外不得充参将分守”。(75)夏昂的疏奏反映,迄至成化、弘治,“外裔勋臣”掌兵权已经不是个别现象。
    总之,在卫所制度下,归附人地位的变化,没有因异族而受到阻滞。明代武官以军功论升迁,这一规定适用于卫所中的每位官兵。洪武归附人因编入军籍,故于靖难和北伐及南征中立功最多,授以兵权者也最多。永乐之后优养的达官,虽然不在军籍,但因与卫所有代管和带俸关系,也成了不在编的军队。凡亲履战争,无论立功大小也同样升迁,故而也有受命镇守的情况。明代,归附人握兵掌权的实例如此丰富,可以说出乎想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