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史学月刊》2014年2期 任放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晚清以降,两湖地区(湖北、湖南)的交通运输业出现了结构性变动,新式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成为近代工商实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不可忽视的是,传统的交通工具(如木船)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伴随新生事物一同前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与轮船等新式交通相楔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交通格局。
    【关 键 词】近代 两湖地区 交通运输 地理格局
    【作者简介】任放,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近代时期,新式交通工具——轮船、铁路、公路——相继出现,成为两湖地区(湖北、湖南)社会转型的重要杠杆。它们不仅使商品流通渠道大为改观,而且刺激了近代实业向纵深方向发展。限于篇幅等因,航空业不予讨论。前贤的相关成果,主要见之于断代性质的区域史论著①。将近代两湖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就交通运输予以专门叙述者尚属罕见。故此,笔者尝试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对近代时期(晚清民国)两湖地区的交通运输业进行系统论述,考察其在时空维度上的拓展。
    一轮船业的勃兴
    长江航线素有黄金水道之称:河床深度充足,水量宏富,无结冰封冻之虞,与国内其他水网相连,兼有海运之便;唐宋以降,中国经济重心转移江浙地区,加之明清两湖、四川之开发,长江流域人口稠密、商品性农业发达,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货物品种繁多,运输量蔚为大观,贸易历史悠久,市场网络庞大。伴随着螺叶轮汽船、燃煤汽船、油机轮船的出现,长江逐渐告别木船运输一统天下的时代,进入了新式轮船航运的新天地。
    1.中外轮船业的纠葛
    1 053公里的长江航线横贯湖北全境,几乎占有全程之半(重庆至上海的通航里程为2 500公里);汉水全长1 500公里,其中858公里航道在湖北境内;湖北另有大小河流千余条,湖泊数百个,水运条件十分优越。晚清以降,汉口不仅是中国腹部工商业之中心,而且是中国最大的内港,与上海、大连、天津、广州并列为中国五大商埠,堪称长江航线之明珠②。最早在汉口开展轮船业务的,是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内有华商股份)。1862年,旗昌开辟申汉线,揭开了两湖地区近代航运业的帷幕。当时,每吨货物的运价为白银40两,一条轮船往返一次的收入便可添置一条新船③。长江航运的丰厚利润,引发各国轮船势力的激烈角逐,“闻利共逐,如蚁慕膻,商船增加,日未有艾”,汉口成为“扬子江航路竞争之中心点”④。嗣后,英、法、德、日等国纷纷在湖北经营轮船航运。辛亥革命前,曾有11家外国轮船公司(其中的鸿安轮船公司为中英合办)在汉口经营航运,轮船总计32艘⑤。以怡和、太古为代表的英国轮运势力发展迅速,逐渐取代了旗昌在长江的航运优势。后来,日本又超过了英国。
    
    伴随着轮船航运业的兴起,汉口、宜昌、沙市等商埠的近代码头也相继出现。汉口最早的码头是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建造的五码头(今天津路江边)。随后,俄国、日本、德国、法国、美国也纷纷在汉口建造码头。据民国《夏口县志》记载,中国人开办的招商局、华盛、宁绍等轮船公司,也分别在汉口的张美之巷河街、英租界、法租界、德租界建造了码头(今海员文化宫附近的洪益巷、闻家巷一带江边)。
    清末民初,以英国、日本为代表的外商在两湖轮船航运业中的优势地位一直未能打破。与之同时,中国人经营的轮船公司在竞争中缓缓前行。据统计,1900~1911年间,中国轮船公司在汉口进出口船只吨位方面所占百分比大体如下:1900年22%,1903年16%,1907年14%,1911年12%,呈递减趋势。相比之下,美国、英国、丹麦、荷兰、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挪威、瑞典、俄国等外轮力量逐年攀升,占绝对优势⑥。如果细察沪汉线、汉宜线之航运,在船只数量及吨位方面,英国势力最强,中国与德国并列第二,日本居后,列如下表。
    
    在中外轮运业的竞争中,中国人不甘示弱。1875年招商局在汉口设立轮船公司,江宁、江永、江宽、江裕4艘轮船投入运行。这是汉口出现的第一家中国轮船公司,它标志着两湖地区近代轮运进入了创建时期。招商局有过辉煌的时期:1877年它收购旗昌产业之后,拥有轮船33艘,总计达23 967吨⑦,事业臻于顶峰。截至1911年,湖北的官轮、商轮已有38艘,总计达2 688吨,民营公司有14家⑧。在民间资本经营的轮船公司中,较著名者如下表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利记公司、厚记公司专营武汉地区轮渡业务,首开武汉近代轮渡之先河⑨。与外国轮船航运力量相比,中国人经营的轮船公司,除招商局外,大多规模狭小,以内河航线之客运为主。两湖地区内河轮运业之初始,大约在1898年。是年,在湘鄂绅商的请求下,湖广总督张之洞批示成立“两湖善后轮船局”,分设长沙、汉口两地,长沙局名曰南局,汉口局名曰北局,在汉口、长沙、常德、湘潭、岳州、沙市六地之间航行⑩。1901年之后,湖南陆续有开济、湘济等轮船公司开业。截至1914年,湖南计有轮船公司17家,吨位达9 410吨(11)。另据民国初年的调查资料,以汉口为中心之两湖民营轮运公司计有11家,其运营状况概如下表所示。
    表
    
    近代时期,两湖地区形成以汉口为中心之轮运格局。在诸多航线中,最发达者是汉口—上海线,全程有许多停靠点,在湖北境内有黄州、黄石港、武穴三处。顺流而下,3日可达上海;溯江而上,4日方抵汉口。经营此航线的中外公司情形略如下表所示。
    
    汉口长江航线以上下伸展为主轴。上游通往宜昌,下游通往上海。因此,仅次于汉口—上海线者,是汉口—宜昌线。顺流而下,3日可达汉口;溯江而上,5日方抵宜昌,沿途停靠沙市、新堤、城陵矶等处。1891年重庆开埠之前,此航线由招商局垄断。重庆开埠之后,英国、日本船只吨位赶超于前,中国退居第三(12)。另有汉口—湘潭线,系由汉口经洞庭湖到达长沙、湘潭,主要轮运势力是日清、怡和、太古三家公司。运输之货物,由汉口出发者,以豆类、木材、大米、煤炭、陶瓷、桐油、茶叶等为主;由湘潭出发者,以棉纱、棉布、砂糖、海产、金属等为主。汉口—常德线由日清汽船会社垄断,沿途停靠宝塔州、新堤、城陵矶、岳州等处。运往汉口之货物与湘潭相同,运往常德之货物以木材、桐油为主。上述四条航线,都是长距离轮船运输线,多由外国公司掌控,资本雄厚,吨位庞大,客货兼营。至于宜昌—重庆航线,大略情形是外人试航在前,华人经营在后。民国初年,已有数家华人公司经营此航线,不赘述。
    轮船使两湖地区的商业贸易的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形成了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的新型航运格局。轮船之于商业贸易至少有如下效果:一是拓展了市场的贸易能量,例如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 670吨。1899年江汉关贸易报告称,“目前正在本区建筑矿井,并已将出产的煤用轮船运到本地市场”(13)。二是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例如汉口—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抵四川市场的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三是提高了商品的长距离运销能力,如20世纪初,申汉线轮船之载重能力,介乎400~1900吨之间,汉宜线轮船之载重能力介于700~900吨之间(14)。轮船之于商业贸易如此重要,以致于时人将汉口开埠之后的商业贸易称为轮船贸易期。
    从近代化需要物质技术层面出现实质性变迁这一角度出发,汉口、宜昌、沙市等通商口岸的经济价值、商业拓展与轮船航运业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这意味着,是否拥有或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近代交通工具,制约着口岸城市的发展规模及速度,影响着它们迈向近代都市化目标的历史步伐,刺激着它们内部产业格局的调整及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武汉地区正是依靠“两通”(水运和商业)步入近代并获得长足发展的。不幸的是,张之洞在轮船航运业方面没有多少作为。由于轮船航运业未得到及时的、有力的开发,致使张之洞忽视了武汉地区的港口建设(其核心是大型的多样化的码头建设)。这在客观上削弱了武汉作为经济/贸易一体化、工业/运输一体化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使武汉在走向近代城市化过程中未能构建港区与产业—贸易区并举的外向型结构,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和缺憾。此外,外商轮船势力在航运业中的称霸地位始终未能打破。这一现象至少造成了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对传统木船运输业的打击,虽然后者继续顽强地存在。二是阻碍了“湖北新政”在工业和商业上的双重展拓:在工业上,轮船制造业与“湖北新政”无缘;在商业上,如果有来自中国人担纲主角之轮船航运业的力量相佐,那么,“湖北新政”框架内的商业贸易将会摆脱对旧式木船的依附,同时在流通速度、辐射区域、资金周转、货源数量、贸易气势、市场发育等方面面貌一新。
    从整体上看,近代时期两湖地区存在着汉口、长沙两级互补型轮船航运体系。汉口不仅是湖北境内的航运中心,而且是带动湖南与长江商道相联系,从而将两湖航运联为一体的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单就省内而言,长沙则是湖南航运之中心,从长沙沿湘江而达岳阳、汉口,可称为外江航线,主要由外国轮运势力掌控;从长沙经水路通达省内各县市的10余条航线,可称为内河航线,基本上操纵于国人之手。截至抗战前夕,以汉口为中心的轮船航线增加为68条,其中上江航线21条、下江航线22条、汉江航线16条、汉湘航线9条、武汉轮渡航线9条。同时,太古、怡和、日清等外国航运公司仍有较强实力。彼时,湖南境内中外轮船约160艘,其中民营者104艘,占总数之65.0%,多系小汽船。到1949年,湖南尚有民营轮船公司35家(15)。
    2.传统木船业的生存态势
    轮船的出现一度使传统的木船运输业受到重创。湖北巡抚奎斌奏称:“溯自轮船驶行内地,系中外通商条约所载,无敢异议,惟商民凋敝情形日甚一日。即以湖北一省而论,臣道光年间随任湘南,曾经路过。自汉口以抵襄(阳)、樊(城),由长江而达瓜镇,数千余里,市廛栉比,樯帆络绎,允称繁庶之区。及臣奉命抚鄂,重到此邦,顿讶其民物萧条,迥非前比。初尚以屡遭兵燹,元气或未能骤复。及至广加采访,据绅耆佥称,受困之由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由湖南巡抚擢升闽浙总督的卞宝第亦有类似议论,云:“中国人烟稠密,水陆两途舟车负载,小民实资生计。自轮船行于江海,执业者半无所归。就臣所临地方察看情形,湖南患在散勇,湖北则多游民。总缘行客货商均以附轮为便,江船及陆路小车无人价雇,此辈悉成游手。”(16)但是,由于中外轮运势力在清末两湖地区处于艰难起步阶段,所以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地将传统木船排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仅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夹板及一般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 887吨;外商租赁的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 289吨(17)。而且,中国民船在汉口沿江建造了简易码头,计有王家巷码头、四官殿码头、熊家巷码头、苗家码头、花楼码头等等。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再以宜昌为例。尽管轮船使宜昌的运输和贸易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但是,木船业依然在宜昌近代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说,在宜—汉线上轮船比木船更有优势,那么,在宜—渝线上轮船则大为逊色,呈现之画面完全是一派古风:绵延不绝的帆船、赤足弯腰的纤夫、高亢悲壮的号子,“由宜昌至万县、重庆之客货运,皆赖适于行驶川河之柏木船为之。行程最短要超过一个月,多则两月。途中绝大部分皆以拉牵为主,过滩还必须‘绞滩’……全柏木船之生命财产,皆系于‘梢公’(舵把子)一人之手”(18)。尽管自宜昌至上海的航运业已进入轮船运输时代,然而,由于川江水文条件复杂、险恶,加之德商“瑞生”轮触礁沉没事件,使得外轮公司望而却步,“然蜀道之难,非轮船可彼飞渡,故必利用上制之毛板船,以为输运之器,而该港(宜昌—引者)遂如天造地设,为木船、轮舟汇集交拨之区也”(19)。木船垄断川江运输的格局,直到1914年才得以打破(20)。在宜昌木船业中,有所谓川楚八帮、湖南两帮、荆沙一帮之格局,他们活跃于上至重庆,下达汉口、长沙的漫长航线上。据民国《巴县志》记载,在川宜航线上,中外商人贩运货物多依赖民船,常常雇木船运输而悬挂外国商旗,俗称“挂旗船”。即使轮船运货至宜昌,其货物也必须改装木船,才能进入四川市场。1895年,从宜昌前往重庆的英、美、中三国挂旗船为1 200艘,载货量为3.7万吨;1897年升至1 444艘,载货量为4.9万吨。上述三国的下水挂旗船,1895年为917艘,载货量为1.7万吨;1904年升至1 743艘,载货量为5万余吨(21)。
    从地理分布看,湖北以长江和汉江干流为运输货物之最发达航线,其支流以分布于江汉平原者利用率最高。长江航线下运货物,以粮食、木材、桐油、猪鬃、茶叶等为大宗,上运货物以煤铁、布匹、百货等为大宗。长江右岸支流航线,重要者计有松滋河、虎渡河以及城陵矶,经岳阳、湘阳到长沙;或经岳阳、沅江,再到常德,均可通行小轮。两湖平原的米、棉、麻等货物,大多通过这些水道汇聚武汉。鄂省西南部的清江,资坵以下可四季通航,下运货物主要有木材、桐油、生漆、药材、苎麻、茶叶等。汉江干流系湖北中部、北部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老河口以下,通常水位可通行20吨以上之木船。汉江下运货物,主要有粮食、棉花、桐油、生漆、药材等,上运货物为食盐、棉纱、棉布、百货等,其中以米、盐为大宗。
    直到20世纪30年代,木船航运仍然相当活跃。据较为保守的估计,战前数十年间,中国帆船贸易长期年增长率为2%(22)。1937年统计表明,汉口、宜昌、沙市三个商埠,计有载重200担以上的木船7 711艘,总载重量303万担,折合18万吨(按每担60公斤折算)(23)。截至抗战前夕,若将长江干支流航线17万艘木船,其载货量以5吨/艘计算,总计为85万吨左右,相当于外轮入侵之前木船载货量之1/4。船主、船工按5~6人/艘计算,那么长江航线以木船为生计者,多达百万人(24)。抗战期间的工厂内迁,是关系国计民生乃至民族存亡之大事。由于轮船多被征调而用于军事目的,因此宜昌到重庆一线,主要依靠300余艘木船装运机器设备(25)。1942年,川湘航线开辟,以重庆为中心,东南沿长江至涪陵,入黔江,经彭水、龚滩至龙潭,入酉水,经沅江、湘江,抵达衡阳。据1944年统计,此航线水陆联运的起运吨数为64 735,延吨公里合计10 305 996,其中汽车2 474 680,轮船1 967 822,侠运470 333,木船5 393 161,占总数47%(26),可见木船航运之地位。甚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湖北各类交通线在货物运输中所占比重,仍以水运为最,约为铁路运量的1倍或2倍,其次为铁路,公路运输所占比重很小。关键在于,在水运工具中,木帆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轮驳船运量仅占内河货运量10%左右,大多属于长江干流的远程运输。湖南亦如是,河运工具大部分为木帆船运输,运输货物占河运总量之80%,只有小部分轮船运载粮食、木材、食盐等重载货物,往来于长江和四水干流各大港埠间。铁路是对外联系的动脉,公路为铁路、航路的辅助运输工具,货运量最小(27)。可见,在较长的历史时段内,传统的木船一直是两湖水运的一支有生力量。撇开这一现象的历史合理性一面,它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传统的力量仍然强大,二是两湖社会转型之过程十分艰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