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参照过去历代易学的学说发展来观察,马宝善先生的“易道”体系还有若干独到的特色,这里我想只谈两点。 一点是重新诠释了易学的始源和发展。 上面提到的《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代表了汉儒对《易经》的评价。“三圣”是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则是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其说本于《系辞》而有所演绎。 《系辞》记述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传说人物,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伏羲氏之后尚有女娲氏、大庭氏等十五世,都传袭伏羲氏的名号,因此伏羲氏可以视为我国原始先民的代表。马宝善先生指出,“宇宙万物阴阳两属性的发现,是伏羲氏的伟大智慧”,由之创建了八卦的符号系统,逐步演变为“具有严密象数逻辑的符号体系”。“易道”讲的《易经》的真正实体,乃是这一符号体系,而系于这一体系的卦爻辞,则是对这一体系的解释。“易道”诸书的论述即从这一论断开始扩充推衍。 应当说明,这样的论断并不是对文王、孔子在易学中的地位有所贬低。周文王在商周易代之际身罹忧患,从而精研易理,自近年一系列考古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看,是相当可信的。马宝善先生在他的书中讲明,传世的文王后天八卦图,贯彻了“乾坤六子”之说,“是易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显示天道、地道与人道,状态不同,殊途同归”。形成于周初的卦爻辞,以及出自孔氏的易传“十翼”,都被肯定为对易学的重大发展。 关于孔子在易学发展中的作用,在这里我试作一些补充。孔子晚年好《易》,明见典籍,“十翼”是孔子所作,也确载于《史记》等书。1973年底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经传,里面有一篇题名为《要》,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子贡的对话,我曾有小文介绍讨论。子贡看见孔子喜好《易经》,甚至到了“居则在席,行则在橐”的程度,怀疑孔子怎么会这样看重一部占筮的书。孔子回答,他对《易》的看法是与专事占筮的“史巫”完全不同的,不是为了占问,而是要看其中的“古之遗言”。这表明孔子已经把学问的易和算卦的易区分开来,可以说是易学的正式创始者。“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于此也可得到印证。 “易道”体系特色的另一点,是突出肯定了老子与易学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