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鬼截然两分的粟特墓葬 汉代及以前的中国墓主像具有偶像和纪念两种功能,北朝、隋时期,胡、汉墓主像的功能各有侧重。简言之,汉人以偶像功能为主,胡人以纪念功能为主。虽然大多数入华粟特人葬具图像并没有严格遵循时间叙事的策略,但我们注意到,图像都是围绕一个或两个中心人物即墓主展开的,它反映的是墓主生活的某一个断面或细节,而标准墓主像无疑是其中最具有纪念意义的。对于死者及其后代,墓主像具有不同的意味与功能。对于死者而言,它既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憧憬;既是一种经历的展示,又是一种荣耀的定格。对于死者后辈而言,它既是孝心的寄托,也是祭奠的对象;既是光宗耀祖的警示,也是家风香火的传递。 胡、汉墓主像功能的不同侧重,蕴含了胡、汉民族对待人、神(鬼)与墓葬之间关系的态度。神祇在祆教、佛教、道教艺术中,多以正面像表达,供养人多以侧面形式出现。汉人墓葬中的正面墓主像与宗教神祇像表现手法相同。可能的解释是,在汉人看来,墓葬与宗教均属于神圣场景的表现,不妨汇通二者的表现手法。粟特人却严格区分人、神之界域,扩大二者之间的距离,在墓葬艺术中,世俗的“人”以侧面手法表现,而神圣的“神”以正面手法表现。人、神距离之远近,说明了在墓葬艺术中,胡、汉处理信仰崇拜的敬畏心理与虔诚程度不同。 粟特盛骨瓮上的墓主像甚为少见,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的墓主像显然来自中国墓葬的墓主像表现传统。但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又不出粟特壁画的藩篱。其实,入华粟特人仅借用了中国墓葬墓主像的躯壳,内在的思想观念则与粟特艺术一脉相承。汉人墓主像大多数量少,形式单一,在图像内部墓主处于观者的角度,注重的是对彼岸世界的憧憬。入华粟特人墓主像大多数量多,形式灵活多样,虽与汉人一样意在构建彼岸世界,但此岸世界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场面冲淡了这一意图的实现。可以说,汉人墓主像多呈现出观者的姿态,入华粟特人墓主像却以表演者的姿态、身份出场。前者明确区分日常生活与冰冷墓葬的畛域,而后者却消解了地上与地下的临界面。 胡、汉墓主像的区别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如环境地域、文化传统、历史处境、生活风尚、思想观念、民族心理等。从历史处境来说,胡人作为移民进入中原,在社会结构组成中处于边缘、劣势,粟特文化很难与中原主流的汉文化相抗衡。入华粟特人所带来的异域文化传统、生活风尚与主导汉文化传统的儒家礼制存在较大区别。粟特故地“文明十字路口”的特殊地理位置,及粟特人经商活动所孕育的自由开放的民族文化心态,与汉人自视为“世界的中心”、鄙视“四夷”的民族文化心态完全不同。较之于汉人内敛的文化风格,入华粟特人的文化风格是开放的。在漫长而曲折的入华粟特人汉化过程中,前期(北齐、北周、隋时期)粟特汉化主要表现为对汉文化外表形式的接受,内在的思想观念仍以粟特文化传统为主。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