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洋到南京国民政府间的传承性也很强,国民政府从广州到武汉时期,受苏联影响很深,但到四一二之后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绝俄反共,许多方面与北洋趋于合流。以外交为例,王正廷在北洋末期担任外交总长,在到期修约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扮演重要角色,到南京政府又担任外交部长,继续执行到期修约,只是换了个革命外交的名字。如《中日商约》、《中比商约》等,就是在1926年底到期,从北洋延续到南京政府之修约交涉。关税自主更是从北京关税特别会议一直到南京政府持续交涉,才得以达成的,不能完全归功于南京外交成功。九一八事变后,北洋外交官如颜惠庆、顾维钧、罗文干等,又纷纷出任外交要职,并在国际舞台为国家争取权益。由笔者对北洋外交史的研究初步成果看,清末到北洋再到南京政府,外交人事、政策等各方面的延续性相当强,断裂的常只是外表薄薄一层。 除了外交,南京国民政府其他方面也有很深的北洋渊源。在人事上,蒋介石与北方国民党关系密切,这批人如张继、李石曾、王宠惠、王正廷、许世英、黄郛、孔祥熙等,皆长期在北洋政府服务,与北洋关系密切。蒋介石本身出身于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及桂系中有许多系出保定者,如何应钦及桂系之白崇禧、李宗仁等,黄埔与保定有相当程度的渊源。南京时期所谓“党军北伐,政客南伐”之说,似有所本,还可以做更深入的研究。 国民政府时期的华北,北洋势力仍大,第二阶段北伐,基本上是冯玉祥与张作霖的北洋内战。北伐之后,黄河以北依旧是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等派系力量在掌控与竞争。甚至于到抗战时期,华北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多是北洋旧人,继续挂五色旗。即使到汪伪政权建立,临时政府取消,改设华北政务委员会,名义上改挂青天白日旗,实际上仍悬五色旗。而汪伪政权中,也有许多北洋旧人担任要职。 若从北洋视角考察,从清末到抗战,北洋派都是重要的政治、军事、外交力量,甚至在实业、司法、教育等方面(其实就是洋务的基本内容),都举足轻重,这段期间许多历史脉络的连续性可能远超过断裂性。北洋时期实不宜只被视为无足轻重的过渡时期。若能打破过去南北隔绝对立,以北洋与革命相对立竞争的史观,改以南北统合的视角来重新考查民国历史,可能会对民国史有相当不同的体悟。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北洋视角可提供革命派与立宪派以外,另一个务实的连续性视角。对政治、军事、外交、实业等方面,给予北洋派较正面的思考,可对民国史有较宽广的理解可能。 北洋视角过去长期被革命史观遮蔽,革命党观点的史料大量刊布流传,而与北洋派相关的档案史料则隐而不彰,在图书馆中两种观点的史料与书刊数量,完全不成比例,很容易让年轻学生及下一代的研究者,丧失全面平衡感。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是刊布北洋史料,保留北洋视角,为北洋研究奠定档案史料的基础。近年出版之《北洋政府档案》、《袁世凯全集》,以及南港近史所藏之《外交档案》、《经济档》等之公开供网络查询,对北洋研究就有很大的帮助。 笔者认为,今日近代史学界的当务之急,应是开发更多的史料,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依据史料好好做实证研究,更全面平衡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历程。过去南港学派许多成果,就是借由这些史料突破革命史观,建构出来的。外交史研究注重多国档案对照研究,但是也不能忽略当时政治宣传的影响力,档案研究与文化史研究可相辅相成。然而,近年来学界受限于档案史料及政治环境,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之实证研究成果减少,文化史研究大幅度成长。事实上近代史中许多史事尚欠缺较可靠的实证基础,当年之政治宣传至今仍广为流传。笔者以为现阶段学界应多致力于基本史实的重建,待实证研究基本完成后,再去探讨文化史注重的想象、记忆、意义等课题,庶不致本末倒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