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后汉书·高句骊传》史源学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郑春颖 参加讨论

    二
    《后汉书·高句骊传》“时事”部分,记录了高句丽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往来关系。记事起于王莽时期,终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共有史料15条。《三国志·高句丽传》涉及此时段的史料有9条。视《汉书》、《后汉书》帝王《本纪》、诸生《列传》有无,可将两家《高句丽传》同有条目分成两类。
    第一类,仅见于《后汉书·高句骊传》、《三国志·高句丽传》。此类有4条。
    1.“后句骊王宫”条
    《后汉书·高句骊传》所记内容与《三国志·高句丽传》不甚相同。第一,史料排列顺序。《三国志·高句丽传》将“宫”的资料置于“伊夷模之子位宫”之处,作为辅助史料,《后汉书·高句骊传》则将其提到文前,并有意去掉表明“位宫”与“宫”关系的“其曾祖”三字,此举表明范晔对陈寿所记世系的怀疑或否定。第二,国人对待宫的态度。《三国志·高句丽传》写为“恶之”,即厌恶,厌恶之因是宫在位期间征战不休,使国残破。《后汉书·高句骊传》改为“怀之”。即得民心,人心归向之因是宫勇武善战,开拓疆土。又中华书局《后汉书校勘记》云:“殿本《考证》谓《魏志》‘怀’作‘恶’。按:《校补》谓‘怀’当为‘恠’之讹,古‘怀’字多混为‘怌’,故转写易讹”。若依此解“怀”应为“恠”字,“恠”即“怪”,此条又可解释为宫出生便能视人,国人以之为怪,人有异象,必有异能,长大勇壮,竟能屡侵大汉边境。此三种观点,因评价视角不同而异。后世史家各有择选,《魏书·高句丽传》采纳了《三国志》的说法;《通典·边防二·高句丽》采纳了《后汉书》的说法;《册府元龟·外臣部·勇鸷》则采纳第三种观点,保持中立。
    2.“宫、遂成、伯固世系”条
    《后汉书·高句骊传》以三王世系为宫—遂成—伯固,父子相传。《三国志·高句丽传》无“遂成”,以宫死,子伯固立。此处两传分歧颇大,后世史家观点不一,《梁书·高句骊传》、《北史·高丽传》采信《三国志·高句丽传》之说,《册府元龟·外臣部·继袭一》采纳《后汉书·高句骊传》之说,其他各家则回避不提。
    高句丽王世系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学者因择选史料不同、解读角度不同,结论各异。《后汉书·高句骊传》与《三国志·高句丽传》之间的差异性无疑是引起纷争的原因之一。在众多世系排列中,顾铭学认为高句丽此三王为父子相承,序列为宫—遂成—伯固。⑩刘子敏认为宫、遂成为父子关系,遂成、伯固为兄弟关系。(11)若依刘子敏所论,《后汉书·高句骊传》补充了《三国志·高句丽传》遗漏的高句丽王,增加了新的史料,可惜又将“遂成”与“伯固”两人关系弄错。
    3.“质、桓之间”条
    《后汉书·高句骊传》省略了“寇新安、居乡”,将时间由“顺、桓之间”(126-147)缩小为“质、桓之间”(146-147)。据刘子敏考证“西安平”为“安平”,为今丹东附近的叆河尖古城。(12)此条史料他处无载,又同样存在将“西安平”误写为“安平”之错,因此笔者认为《后汉书·高句骊传》此条可能取材于《三国志·高句丽传》。
    4.“建宁二年”条
    《后汉书·高句骊传》是《三国志·高句丽传》之删减版。《三国志·高句丽传》载为建宁二年,伯固投降,初属辽东,嘉(熹)平中,因其请求再属玄菟。《后汉书·高句骊传》删除“熹平中”三字。此举易生歧义,使人以为伯固投降后,便乞求归属玄菟郡管理。除非《后汉书·高句骊传》另有所据。
    第二类,《后汉书·高句骊传》、《三国志·高句丽传》有载,《汉书》、《后汉书》帝王《本纪》、诸生《列传》亦有著录者。此类有4条。
    1.“王莽初”条
    此条除两家《高句丽传》外,《汉书·王莽传》亦有载。从史料的丰沛性来看,从《汉书·王莽传》到《三国志·高句丽传》,再到《后汉书·高句骊传》,各家所载内容明显逐渐减少。《汉书·王莽传》完整地记录了“严尤奏言”及“王莽诏书”。《三国志·高句丽传》省略“王莽诏书”大部分内容,只保留关键性一句——“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并附加“当此时为侯国”六字。此六字代表了陈寿对于高句丽政权性质的理解。“当此时为侯国”说的是“在这个时候高句丽政权的性质是侯国”。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和它呼应的是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高句丽王遣使朝贡,“始见称王”一事。其意为王莽时为侯,光武帝时封其为王。至于“当此时”究竟为何时?是王莽下令“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之后,还是之前,陈寿并没未指明。《后汉书·高句骊传》将“严尤奏言”及“王莽诏书”原文省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了“更名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一句。此句一方面有将《三国志·高句丽传》中“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与“当此时为侯国”两句合并之嫌;另一方面,又像是受《汉书·王莽传》所载“其定诸侯王号皆称公,及四夷僭号称王者为侯……贬句町王为侯;西出者,至西域,尽改其王为侯”的影响。
    范晔改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王莽诏书原文中,只云高句丽更名为下句丽,它代表的是高句丽国名的改变,由“高”到“下”两字的变动,有明显贬斥意味。二是《汉书·王莽传》载:“始建国元年……其定诸侯王号皆称公,及四夷僭号称王者为侯……五威将军奉符命,赉印绶。……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骊、夫馀。”据此推断,高句骊王被降为侯的时间,应在公元9年左右,而不是严尤诱擒“驺”后。
    此外,从《汉书·王莽传》、《三国志·高句丽传》、《后汉书·高句骊传》三则史料中“王莽初”、“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州郡县归咎于句丽侯驺”、“貉人愈犯边”等句分析,《三国志·高句丽传》的记载应出自《汉书·王莽传》,《后汉书·高句骊传》虽然也参照了《汉书·王莽传》,但模仿《三国志·高句丽传》的痕迹更重。
    2.“建武八年”条
    《后汉书·高句骊传》载为“光武复其王号”,明显衔接前一句,其意为建武八年(32),朝贡称臣,故恢复其原有的“高句骊王”称号。《后汉书·光武帝纪》只云:“八年十二月,高句丽王遣使奉贡。”未提王号更易之事。不禁令人怀疑《后汉书·高句骊传》恢复王号的提法,可能受到《三国志·高句丽传》“始见称王”的影响。
    3.“安帝永初五年”条
    《后汉书·高句骊传》将“求属玄菟”一事系于安帝永初五年(111)朝贡之后。《三国志·高句丽传》笼统记为“殇、安之间”,并载更属之因是宫“数寇辽东”。《后汉书·孝安帝纪》载:“永初三年春,高句丽遣使贡献。”与《后汉书·高句骊传》不同。究竟是高句丽在安帝永初三年、五年朝贡两次,还是“五”为“三”之讹误,只有永初三年遣使一次,尚难判定。
    抛去细节仅从内容构成分析,《后汉书·高句骊传》此条包含“贡献”与“归属”两部分。《孝安帝纪》所记是朝贡,《三国志·高句丽传》所记为“更属”。《后汉书·高句骊传》很像《后汉书·孝安帝纪》与《三国志·高句丽传》两条目杂糅的结果。
    4.“建光元年春”条
    此条《后汉书·高句骊传》比《三国志·高句丽传》、《后汉书·孝安帝纪》详细。《后汉书·高句骊传》分春、夏、秋三部分,详述了建光元年(121)东汉王朝与高句丽、鲜卑、濊貊、马韩等边疆民族政权组成的集团军之间的多次交锋。细节方面,三传颇多疑义。
    春季之战,《后汉书·孝安帝纪》载征讨对象为高句骊、秽貊,征讨结果是“不克”。《后汉书·高句骊传》所记战事一波三折。起初,小胜“捕斩濊貊渠帅,获兵马财物”。之后,中宫诈降之计,使玄菟、辽东两郡城郭被焚,死伤二千余人。再后,发广阳、渔阳、右北平、涿郡属国三千余骑救二郡,但“貊人已去”。《三国志·高句丽传》所载被攻击对象更具体:“焚烧候城,人辽隧,杀吏民。”并载征讨之因是宫危害“二郡”。
    夏季之战,《后汉书·孝安帝纪》载进攻一方为“秽貊与鲜卑”两军,未提高句丽,此战蔡讽“战殁”。《后汉书·高句骊传》载:“夏,复与辽东鲜卑八千余人攻辽队”。主语模糊,是高句丽与鲜卑联军,还是前文中提及的貊人,未详。攻战结果尤为详细:“蔡讽等追击于新昌,战殁,功曹耿耗、兵曹掾龙端、兵马掾公孙酺以身捍讽,俱没于陈,死者百余人。”《三国志·高句丽传》笼统记为:“后宫复犯辽东,蔡讽轻将吏士追讨之,军败没。”
    秋季之战,《后汉书·孝安帝纪》载为“冬十二月”,进攻方为高句骊、马韩、秽貊联军,在夫余王子的协助下“州、郡并力讨破之”。《后汉书·高句骊传》记此战发生于秋季,强调高句丽在战斗中的领导地位,“宫遂率马韩、濊貊数千骑围玄菟”,并载“夫余王遣子尉仇台将二万余人”、“斩首五百余级”。
    上述8条,《后汉书·高句骊传》与《三国志·高句丽传》细节处差异明显,表明两者史料关系不如“概述”部分紧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后汉书·高句骊传》或者是《三国志·高句丽传》的删减版、扩充版,或者是《三国志·高句丽传》与其他资料的合并版,《三国志·高句丽传》仍是《后汉书·高句骊传》编修的重要参考依据。
    另外,《后汉书·高句骊传》中有6条史料,《三国志·高句丽传》未有相关记载。除“遂成还汉生口”条外,其他5条,《后汉书》帝王《本纪》、诸生《列传》或有记载,可略辨析。
    1.“二十三年冬”条
    《后汉书·高句骊传》记载具体,《后汉书·光武帝纪》笼统,仅云:“二十三年冬十月,高句丽率种人诣乐浪内属。”《册府元龟·外臣部·降附》采纳的是《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说法。
    2.“二十五年春”条
    《后汉书·高句骊传》载有“句骊攻击各郡”及“祭肜以恩信招之复塞”两事。前一事,《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下》记为:“(建武)二十五年春正月,辽东徼外貊人寇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辽东太守祭肜招降之。”只云“辽东徼外貊人”,未提“句骊”之名。从当时高句丽的国情分析,高句丽不具备远征的能力,《后汉书·高句骊传》记载有误。后一事,《后汉书》卷20《祭肜传》记为:“建武十七年,拜辽东太守……二十五年,乃使招呼鲜卑,示以财利。其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肜慰纳赏赐,稍复亲附。其异种满离、高句丽之属,遂骆驿款塞,上貂裘好马,帝辄倍其赏赐。其后,偏何邑落诸豪并归义,愿自效。”此节提及“骆驿款塞”之人为“其异种满离、高句丽之属”。
    《后汉书·高句骊传》在“辽东太守祭肜以恩信招之”后,强调“皆复款塞”,如果“款塞”者仅“句骊”,没有必要以“皆”相称。以此分析,“款塞”的主语应是《祭肜传》中的“其异种满离、高句丽之属”。所以,《后汉书·高句骊传》此条有合并《光武帝本纪》与《祭肜传》之嫌。
    3.“和帝元兴元年春”条
    《后汉书》中《孝和帝纪》、《天文志》、《耿弇传》均有相关记载。《后汉书·孝和帝纪》:“元兴元年春正月……高句骊寇郡界……秋九月,辽东太守耿夔击貊人,破之。”《后汉书·天文志》:“其年辽东貊人反,钞六县,发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乌桓讨之。”《后汉书·耿弇传》:“(耿)夔字定公……后复为长水校尉,拜五原太守,迁辽东太守。元兴元年,貊人寇郡界,夔追击,斩其渠帅。”
    将上述“元兴元年春正月”(《孝和帝纪》)、“高句骊寇郡界”(《孝和帝纪》)、“其年辽东貊人反,钞六县”(《天文志》)、“夔追击,斩其渠帅”(《耿弇传》)拼合,正好等同《后汉书·高句骊传》的记载,所以此条亦有合并以上诸条之嫌。
    4.“元初五年”条
    此条《后汉书·高句骊传》载高句丽“与濊貊寇玄菟,攻华丽城”。《后汉书·孝安帝纪》中时间精确为“夏六月”,只云“寇玄菟”,未提“华丽城”。
    5.“顺帝阳嘉元年”条
    此条《后汉书·高句骊传》载:“顺帝阳嘉元年,置玄菟郡屯田六部。”《后汉书·顺帝纪》中时间精确为“十二月庚戌”,又比《后汉书·高句骊传》多“复”字。
    上述5条,《后汉书》之《高句骊传》与帝王《本纪》、诸生《列传》差异显著,《高句骊传》有时记载详细、具体,而帝王《本纪》、诸生《列传》记载笼统、宽泛;有时情况恰恰相反;有时《高句骊传》是帝王《本纪》、诸生《列传》的合体。
    综上所述,《后汉书·高句骊传》“时事”部分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其一,《后汉书·高句骊传》与《三国志·高句丽传》“时事”部分史料关系密切度不如“概述”部分。但《三国志·高句丽传》仍是《后汉书·高句骊传》编修参考依据之一。
    其二,《后汉书》之《高句骊传》与帝王《本纪》、诸生《列传》记载内容多有异同。范晔将各种史料、各家观点分置《后汉书》各《本纪》、《列传》,可能有“存疑”待解之意,也可能是史料纷争而难下定论的无奈之举。
    其三,《后汉书·高句骊传》部分内容有杂拼《三国志·高句丽传》与《后汉书》帝王《本纪》、诸生《列传》之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