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2. [4]伯伦汉.史学方法论[M].陈韬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 [5]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史学文辑[M].雷颐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卢绍稷.史学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7]宁可.史学理论研讨讲义[M].福州:鹭江出版社,2005. [8]杨翼骧,孙香兰.清代史部序跋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9]漆侠.历史研究法[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11]陈美延.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2]席泽宗.科学史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桑兵.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J].近代史研究,2007,(5). [14]陈美延.陈寅恪集·书信集[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5]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5册[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7]严耕望.治史三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8]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19]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4卷[G].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20]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