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科学史学”与现代中国史学专业精神之形塑(1917-1948)(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史林》2014年3期 胡成 参加讨论

    注释:
    ①Hans Schleier,“Ranke in the Manuals on Historical Methods of Droysen, Lorenz, and Bernheim,” in Georg G. Iggres and James M. Powell. eds, Leopold Von Ranke and the Shaping of the Historical Discipline,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111—123;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下册,耿淡如译,卢继祖等校,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643页。
    ②陈寅恪:《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06页。
    ③柳诒徵:《中国史学之双轨》,《史学与地学》1926年第1期。
    ④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册,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3—4页。
    ⑤台北“中研院”编《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简史》,台北“中研院”2008年版,第16—17页。
    ⑥黄克武、潘彦蓉:《李亦园先生访问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2004年版,第206—207页。
    ⑦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⑧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341页。
    ⑨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远流出版公司2007年版。
    ⑩参见刘龙心前揭书,第三章“新史学与学院化史学之建置”,第115—147页。
    (11)《北京大学史学系过去之略史与将来之希望》,《朱希祖文存》,周文玖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12)沈兼士:《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之趋势》,《沈兼士学术论文集》,葛信益、启功整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2页。
    (13)朱希祖:《新史学序》,《朱希祖文存》,第375页。
    (14)朱希祖:《北京大学史学系过去之略史与将来之希望》,《朱希祖文存》,第330页。
    (15)《顾颉刚日记Ⅰ(1913—1923)》第1卷上册,联经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页。
    (16)《傅斯年致顾颉刚(1926年9月)》,《傅斯年遗札》第1卷,第60—63页。
    (17)“1975年3月补记”,《顾颉刚日记(1924—1926年)Ⅰ》第1卷下册,第784页。
    (18)《胡适日记(1919—1922)》第3册,第431页。
    (19)徐则陵:《近今西洋史学之发展》,《史地学报》第1卷第2号。
    (20)G.P.Gooch:《五十年来历史的讨源述略》,《史地学报》第2卷第8号(1924年2月)。
    (21)《顾颉刚日记Ⅰ(1913—1923年)》第1卷上册,第227页。
    (22)王国维:《古史新证》,《古史辨》第1册,朴社1926年版,第265页。
    (23)台北“中研院”编《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简史》,第16—17页。
    (24)傅斯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十七年度报告》,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6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25)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第12页。
    (26)罗志田:《证与疏: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中国文化》2010年第2期。
    (27)徐行:《和研究哲学的叶青先生谈谈》,《第一线》1935年第3期;叶青:《关于“怎样研究哲学”》,《研究与批判》1936年第1期。
    (28)Fields, Stephen,“Catholicism and Academic Freedom: Authorities in Conflict?” The Journal of Catholic Thought and Culture, Vol. 4, No. 4(Fall 2001), pp. 91—111;《论教育学》,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70页。
    (29)Peter Hanns Reill,“History and the life Sciences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Wilhelm von Humboldt and Leopold Vo Ranke,” in Georg G. Iggres and James M. Powell. eds, Leopold Von Ranke and the Shaping of the Historical Discipline, p. 21.
    (30)傅斯年:《致王献唐(1930年9月30日)》,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7卷,第92页。
    (31)傅斯年:《致杨成志(抄件)1930年5月20日》,《傅斯年遗札》第1卷,第328—329页。
    (32)《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1942年5月19日)》,《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1276—1279页。
    (33)Sorokin:《现代欧美社会学之比较》,刘榘译,《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1930年第14期,第149页。
    (34)《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1949年第10期。
    (35)陶希圣:《潮流与点滴》,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0—112页。
    (36)陶希圣:《潮流与点滴》,第128页。
    (37)陶希圣:《编辑的话》,《食货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12月1日。
    (38)陈啸江:《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号》,《现代史学月刊》1933年第3—4期。
    (39)顾颉刚:《发刊词》,《禹贡半月刊》1934年第1期。
    (40)Margaret E. Stieg,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larly Historical Periodicals,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86, p. 67.
    (41)顾颉刚:《纪念辞》,《禹贡半月刊》1936年第1、2、3合期。
    (42)傅斯年:《致朱家骅(1939年1月16日)》,《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951页。
    (43)朱希祖:《北京大学史学系过去之略史与将来之希望》,《朱希祖文存》第330页。
    (44)朱希祖:《北京大学史学系过去之略史与将来之希望》,《朱希祖文存》第330页。
    (45)朱希祖:《新史学序》,《朱希祖文存》第378页。
    (46)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致蔡元培、杨杏佛(1928年5月5日)》,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7卷,第61页。
    (47)傅斯年:《致董作宾(1928年11月3日)》,《傅斯年遗札》第1卷,第159页。
    (48)李济:《河南考古之最近发见》(上海中央研究院讲演,曹聚仁笔录),《国闻周报》1934年第24期。
    (49)傅斯年:《致〈史学杂志〉编辑先生函》,原刊于《史学杂志》1930年4期,见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第65页。
    (50)董作宾:《甲骨文研究的扩大》,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第80页。
    (51)傅斯年:《致杨铨(1932年10月12日)》,《傅斯年遗札》第1卷,第427—428页。
    (52)《中央研究院关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吴金鼎公费留英一案与教育部及山东省教育厅来往文书》,1932年5月—1936年2月,中央研究院档案393—83,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53)狩野直喜:《回忆王静安君》,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页。
    (54)《桑原骘藏全集》第1卷,东京岩波书店1968年版,第687—688页。
    (55)桑原隲藏:《读陈垣氏之元西域人华化考》陈彬龢译,《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6年第6期。
    (56)桑原隲藏:《读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天行译,《现代评论》1935年第49期。
    (57)桓慕义:《中国史学家研究中国古史的成绩》,王师韫译,《古史辨》第2册下编,第447—453页;原文题目“What Chinese Historians Are Doing in their Own History,”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Vol. 34, No. 4(July 1929), pp. 715—724.
    (58)《致蔡元培抄件(1932年12月26日)》,《傅斯年遗札》第1卷,第442—443页,
    (59)顾颉刚:《顾颉刚日记(1933—1937)》第3卷,第274页。
    (60)《学术通讯:姚存吾——罗庸》,《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8年第22期。
    (61)季羡林:《语言学家的新任务》,《新建设》1951年第4期。
    (62)《周一良函》,1940年11月13日,傅斯年档案15—3—4,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档案馆藏。
    (63)相关事件的描述参见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8—168页。
    (64)《田波烈教授与大学历史系教授讲话》,《全民报》1936年11月27日,第9版。
    (65)伯希和:《在开罗万国地理学会演说》,《国学季刊》1925年第3期。
    (66)《中国历史学会积极组织》,《史学消息》1936年第3期。
    (67)傅斯年:《致陈立夫、顾毓琇、张道藩(1938年6月14日)》,《傅斯年遗札》第2卷,第888页。
    (68)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69)Carole Fink, Marc Bloch, A Life in History,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 133—134.
    (70)任鸿隽:《泛太平洋学术会议的回顾》,《科学》1927年第4期。
    (71)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第8页。
    (72)《中央研究院建议政府倡助科学研究及报聘英美学术机关案》,1944年10月—1945年6月,中央研究院档案393—36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73)何廉:《何廉回忆录》,朱佑慈、杨大宁、胡隆昶、王文钧、俞振基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74)王国维:《教育小言十则》,《教育杂志》1907年第8期。
    (75)傅斯年:《傅斯年致顾颉刚(1926年9月)》,《傅斯年遗札》第1卷,第60—63页。
    (76)傅斯年:《致杨铨(抄件,1930年1月28日)》,《傅斯年遗札》第1卷,第269页。
    (77)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第12页。
    (78)《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毕业生赠言》,《陈寅恪集诗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9页
    (79)郑天挺:《深切怀念陈援庵先生》,陈智超编《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15页。
    (80)静一、王元照:《介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之研究事业》,《清华周刊》1932年第5期。
    (81)杨堃:《中国现代社会学之派别与趋势(续)》,《鞭策周刊》1932年第4期。
    (82)《吾国学术之现状与今后大学之责任》,原载1931年5月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刊,《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6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