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编纂于清朝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进入成熟、总结阶段的目录学巨著,它既体现着古典文化生成、流变的轨迹,又反映着清代前期学术文化的思想精神。《四库全书总目》在开展规模宏大的史学批评时,凸显出内涵丰富的史学价值判断和史学思想理论,不仅涵括了对史学自身性质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拓展了对史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史学正统观、功用观和经世观,鲜明地表现了史学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形成了系统的史学思想体系,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关 键 词】《四库全书总目》/分纂稿/史学思想/正统史观/功用史观/经世史观 【作者简介】赵涛,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副教授。 编纂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作为古代目录学成果的集大成者,是清代及中国古代学术的渊薮,自然体现着古代史学生成、流变的轨迹,反映着清代前期史学的思想精神。《总目》认为,“所重乎正史者,在于叙兴亡、明劝戒、核典章”①,深刻揭示了《总目》史学思想的精髓和内核,不仅涵括了对史学自身性质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延展了对史学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对于《总目》史学思想的研究,学界早有人关注,周少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史书编纂》、周积明《〈四库全书总目〉的史学观》以及黄爱平的《四库全书纂修研究》、周积明的《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等论文,都对《总目》的史学思想进行了一些探讨②。这些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总目》研究的新思路,对研究《总目》的史学思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是对于挖掘《总目》的分纂稿,通过《总目》的史部提要和分纂稿等不同文本文献比较来研究《总目》史学思想,截至目前还鲜有人涉及。其实,清代设四库馆纂修四库全书时,各分纂官编纂过程中,每校阅一种书,便撰写一篇提要,即为分纂稿,其中翁方纲、邵晋涵、姚鼐等著名学者参与其中,贡献颇大。总纂官纪昀、陆锡熊等则在分纂官所撰分纂稿的基础上,笔削考校,或增删,或分合,字斟句酌,再三润饰,终成煌煌二百卷的《总目》。从《总目》的成书过程可以看出,分纂稿和《总目》是有差异的,不仅文字内容上有改易,而且思想观点也有异动,如司马朝军的《〈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刘汉屏的《略论〈四库提要〉与四库分纂稿的异同和清代汉宋学之争》、罗琳的《〈四库全书〉的“分纂提要”和“原本提要”》等研究成果,都说明了这一点③。把《总目》的史部提要与分纂官所撰分纂稿放在一起比勘分析,更能凸显《总目》内涵丰富的史学价值判断和史学思想。本文主要通过《总目》的史部提要与翁方纲、邵晋涵、姚鼐等分纂官撰写的分纂稿进行比较研究,以探析《总目》的史学思想。 一“大一统”思想和正统史观 《总目》在史学批评中体现的“大一统”思想和正统史观,是中国古代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作为一种思想,学术界认为其起源于战国末期阴阳学派创始者邹衍提出的五德运转理论,同时它也产生于稍后的春秋公羊学派“大一统”思想。至西汉时期,公羊学派大家董仲舒进一步演绎了“大一统”思想④。董仲舒提出的“一统于天下”思想,实际上是在五德运转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包融了“大一统”的思想。这种“大一统”观念,后经历代史学家的推衍,渐成断定朝代正统的一个基本标准。魏晋南北朝以后,在思想领域中发生的正统之辨,也在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从汉至清代前期,各个时代的史学家在撰写史书时,首先碰到的就是正统问题。如唐、宋时期,正朔、正统之争就十分激烈。自汉至唐宋,在政治思想领域发生的正朔、正统之辨争,从根本上体现了正统论思想,其目的在于论证封建王权承继的合法性,此后也在历代史学领域引发了正朔之争。《总目》作为古代学术的集大成者,自然也关注到这一问题,在历代史料基础上进一步理论化,形成其“大一统”思想和正统史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