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统明尊,存纲常于西蜀” 在古代意识形态领域,正统论一直作为一种统治思想,长期影响着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观念、政治活动和日常行为。《总目》是封建社会末期的官修目录,其正统论和“大一统”思想主要是为清政权寻找历史合法性依据,以统一思想,更好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对此,《总目》在史学批评中,充分表明正统论的史学观,“正统明尊,存纲常于西蜀”,“杨维桢取其辨统,而颂莽则当诛”⑤,《进四库全书表》中的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其正统史观的内涵。 清朝初年,广大汉族知识分子对满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奋起抗争,反满情绪一直非常高涨,汉族知识分子是不承认其历史正统地位的。但经过顺治到乾隆以来的大力笼络与经营,如开馆修史、博学鸿词、征召山林隐逸等,表明自己为汉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宣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使包括明遗民在内的汉族知识分子大多由文化认同走向了政治认同。但清朝毕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清统治者对中原地区的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文字狱等措施时时提防,严加禁锢。乾隆时建立四库馆编纂四库全书和《总目》,本是对清乾隆时期及其以前的文化进行大总结,树立其正统形象自然也是修书的题中应有之义。《总目》确立史学正统观,最重要的一面就是在开展史学批评时优先考虑清朝以及南明小朝廷的正统地位,从而肃清汉族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排满思想,拨乱反正大清臣民对其地位的历史认识,在人们的心中牢固树立清朝正统思想。这一点,从《总目》与邵晋涵分纂稿对《明史》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出《总目》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明末清初历史作出重新解释和伦理判断。邵晋涵撰分纂稿,《总目》编纂者显然对邵氏分纂稿不太满意,重新拟定: 若夫甲申以后,仍续载福王之号。乙酉以后,仍兼载唐王、桂王诸臣。则颁行以后,宣示纶躥,特命改增。圣人大公至正之心,上洞三光,下昭万禩。尤自有史籍以来所未尝闻见者矣⑥。 《总目》前半部分摘引《进表》中语,后半部分叙述其编例,与邵氏分纂稿迥异。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二者历史正统观的差异。邵氏认为,编纂《明史》,“惟圣朝光宅区夏,加礼前代,存其典章,表彰胜国忠臣,一视同仁,恩施浩荡,为旷古所未有”,未能对南明的地位加以说明。而《总目》则认为:“若夫甲申以后,仍续载福王之号。乙酉以后,仍兼载唐王、桂王诸臣。则颁行以后,宣示纶红綍,特命改增。圣人大公至正之心,上洞三光,下照万禩。尤自有史籍以来所未尝闻见者矣。”明确无误地确立了南明小朝廷的正统地位。 其实,邵晋涵与《总目》这种史学观上的分野,折映出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与乾隆时期对待南明小朝廷正统地位的不同态度。清代初期,顺治、康熙、雍正三代帝王都持明代正统地位终结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之时的观点,此后的南明小朝廷为非法政权,未续明朝正统。出于维护当时政治的需要,极力宣扬大清的正统地位,在对待南明政权上严加排斥,故有“流寇李自成颠覆明室,国祚已终。予驱除逆寇,定鼎燕都。惟明乘一代之运以有天下,历数转移,如四时递嬗,非独有明为然,乃天地之定数”之说⑦。所以康熙时编纂《明史》,纂修者提出依《宋史·瀛国公纪》体例,附南明政权四王于《崇祯皇帝纪》之后,康熙帝断然拒绝,显然此期清统治者是完全排斥南明政权正统地位的⑧。但是,至乾隆时在对待南明小朝廷的态度上发生了转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帝审阅《洪承畴传》时,认为视南明为伪政权是错误的,“不必概以贬斥也”⑨,改变了自顺治至雍正始终视南明小朝廷为伪正统的观念。此后在纂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时,乾隆谕令编纂者“于正统偏安之系,必公必平,天命人心之向,必严必谨”⑩,第一次在官修书中提出“即李自成陷京师,亦不遽书明亡。而福王弘光元年亦令分注于下,必俟次年福王于江宁被执,而后书明亡”(11),正式把明亡的时间延至福王被执,视弘光朝为明正统终结。 顺、康、雍三帝否定南明小朝廷正统地位,至乾隆时极力肯定,究其原因有其时代政治背景和思想目的。原因一是,清朝初期政权刚刚建立,国基未稳,民族、阶级矛盾尖锐,“于不顺命者自当斥之曰伪,以一耳目而齐心志”(12),故斥南明为伪以稳满族统治。至乾隆朝时,清廷已经建立一段时间,社会稳定,经济恢复,政权稳固,重新评价南明政权就能进一步笼络人心,表现清政权的大公至正,显示乾隆帝“俾读者咸知朕大中至正,未尝有一毫私意偏倚其间”(13),利于清廷的统治稳固。原因二是,经过顺、康、雍三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朝时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但也恰恰此时社会初现危机,官员腐败现象严重,农民起义时有发生,为巩固政权,乾隆帝加强思想钳制,积极进行忠君教化,而南明政权“彼时仗节死义之人,考订事迹,悉与备书……而崇奖忠贞,亦足以为世道人心之劝”(14),这些忠君死节之士是进行教化的极好工具。要褒奖南明的忠义之士,就必须承认南明正统地位,以便教化人心、倡导忠君思想;必须将之纳入整个封建社会思想体系中统筹考虑。《总目》在史学评价和看法上自然要反映这一史实,表现其“正统明尊,存纲常于西蜀”的史学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