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通典》卷二○《职官二》,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标点本,第514页。 ②《晋书》卷二四《职官志》,第726页。 ③《北堂书钞》卷五一《设官部三》“太尉”条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182页下栏。 ④《续汉书·舆服志下》“武冠”条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第3668页。 ⑤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页。 ⑥《晋书》卷三九《荀勖传附荀绰传》,第1158页。 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一七《史部七·职官类》,《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影印本,第5314页。 ⑧《晋书》卷四七《傅玄传附傅畅传》,第1333页。 ⑨《晋书》卷二四《职官志》,第726-727页。 ⑩《晋书》卷二五《舆服志》,第767页。 (11)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57页。 (12)关于泰始令的颁布及内容,较近的研究参看富谷至:《晋泰始律令への道——第二部魏晋の律と令》,《東方学報》(京都)第73册,2001年;张泽咸:《律令与晋令》,《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1期。 (13)《南齐书》卷一七《舆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标点本,第341页。 (14)《北堂书钞》卷五九《设官部十一》“尚书总”条引《晋官品令》,第228页上栏。 (15)《唐六典》卷九《中书省》“中书侍郎”条引《晋令》,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标点本,第275页。 (16)《唐六典》卷一○《秘书省》“秘书监”条引《晋令》,第296页。 (17)《唐六典》卷一○《秘书省》“秘书丞”条引《晋令》,第297页。 (18)《唐六典》卷一○《秘书省》“秘书郎”条引《晋令》,第297页。 (19)《唐六典》卷一○《著作局》“著作郎”条引《晋令》,第301页。 (20)《宋书》卷一八《礼志五》引《晋令》,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第511页。 (21)《唐六典》卷二六《太子詹事府》“詹事”条引《晋令》,第662页。 (22)《唐六典》卷二六《太子詹事府》“詹事丞”条引《晋令》,第662页。 (23)关于“正史”类目的内涵及建立,参看户川芳郎:《四部分類と史籍》,《東方学》第84号,1992年。此文承聂溦萌女士提示,谨致谢忱。 (24)《续汉书·舆服志下》“进贤冠”条,第3666页。 (25)《宋书》卷一九《乐志一》,第534页。 (26)《宋书》卷一八《礼志五》,第504页。 (27)《南齐书》卷一七《舆服志》,第340页。 (28)如长冠,有资料表明至萧梁天监年间仍被沿用,见《隋书》卷一一《礼仪志六》,第234-235页。 (29)蔡邕:《独断》卷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影印本,第12页左栏。 (30)《后汉书》卷二《明帝纪》注引,第100页。 (31)《隋书》卷一二《礼仪志七》,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标点本,第271页。 (32)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第3-10页。 (33)《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第725页;《续汉书·百官志一》,第3557页。 (34)《续汉书·礼仪志中》“貙刘”条,第3123页。 (35)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卷三,《二十五史补编》第2册,第2121页;孙福喜:《应劭〈汉官仪〉源流考》,《文献》1995年第4期;佐藤达郎:《応劭「漢官儀」の編纂》,《関西学院史学》第33号,2006年。 (36)《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25页。 (37)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第132-144页。 (38)陈奕玲:《汉晋南朝文武分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12年,第46页。 (39)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初出1956年,韩昇、刘建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5页。 (40)阿部幸信:《漢代の印制·綬制に関する基礎的考察》,《史料批判研究》第3号,1999年;《漢代にぉける朝位と綬制につぃて》,《東洋学報》第82卷第3号,2000年;《綬制ょりみた前漢末の中央·地方官制——成帝綏和元年にぉける長相への黒綬賜与と中心に》,《集刊東洋学》第84号,2000年;《漢代官僚機構の構造——中国古代帝國の政治的上部構造に関する試論》,《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第31号,2003等。 (41)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第243-253页。 (42)杨振红:《秦汉官僚体系中的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及其意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社会构造研究之一》,《文史哲》2008年第5期。 (43)《续汉书·百官志一》注引《韩诗外传》,第3562页。 (44)《续汉书·百官志一》,第3557-3562页。 (45)《后汉书》卷四六《陈宠传附陈忠传》,第1565页。 (46)《后汉书》卷五叫《杨震传附杨秉传》,第1774页。 (47)《通典》卷二○《职官志二》“三公总叙”条,第506页。 (48)影山辉国:《漢代にぉける災異と政治—宰相の災異責任を中心に》,《史学雑誌》第90编第8号,1981年。 (49)职责如祝总斌所论,东汉三公仍有一定的职责分上。见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6-71页。待遇如前注引《续汉书·礼仪志中》“貙刘”条,貙刘仪式时的赏赐,太尉即高于司徒、司空。东汉春赐,太尉高于司徒、司空。 (50)《汉书》卷七一《彭宣传》,第3052页。 (51)黄致远、黄今言:《东汉太尉系年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52)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第9-10页;陈奕玲:《汉晋南朝文武分途研究》,第39-40页。 (53)《通典》卷二○《职官志二》“司空”条,第518页。 (54)陈奕玲:《汉晋南朝文武分途研究》,第44-45页。 (55)《晋书》卷二四《职官志》,第724页。 (56)《晋书》卷二四《职官志》,第725页。 (57)这里尚有一点问题,即“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当作“何曾为太尉,司马望为司徒”。见《晋书》卷三三《何曾传》,第996页;卷三七《宗室·义阳成王望传》,第1086页。 (58)《晋书》卷二四《职官志》,第726页。 (59)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45页。 (60)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9页。 (61)《宋书》卷一八《礼志五》,第507页;《隋书》卷一一《礼仪志六》,第220页。 (62)《唐六典》卷一《三公》“太尉”条引,第3页。 (63)《职官分纪》卷二“太尉”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本,第26页上栏。 (64)《唐六典》卷四《礼部尚书》“郎中员外郎”条,第118页。 (65)《大唐开元礼》卷三《序例下·衣服》,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第30页上栏;《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1943页。 (66)阿部幸信:《後漢服制考一読「続漢書」輿服志劄記?その二》,《日本女子大学纪要·文学部》第56号,2007年。 (67)小林聪:《六朝時代の印綬冠服規定に関する基礎的考察一〈宋書〉礼志にみぇる規定を中心に》,《史淵》第130号,1993年;《晋南朝にぉける冠服制度の変遷と官爵体系—〈隋書〉礼儀志の规定を素材として》注12,《東洋学報》第77卷第3、4号,1996年;拙稿:《也说〈隋书〉所记梁代印绶冠服制度的史源问题》,《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