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杨翼骧与郑天挺之学术交谊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 孙卫国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自1936年相识以来,在四十五年的师生关系中,杨翼骧一直与老师郑天挺保持密切的关系。杨翼骧四年大学,郑天挺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后来在西南联大历史系与北京大学史学系工作期间,杨翼骧是郑天挺的得力助手。1953年,郑天挺将杨翼骧调入南开大学,决定了杨翼骧随后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也奠定了南开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基础。他们的学缘与交谊,也给我们后人以教益。
    关 键 词:郑天挺/杨翼骧/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学术交谊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
     
    杨翼骧(1918—2003)是郑天挺(1899—1981)的学生,两位先生都曾任教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北京大学史学系和南开大学历史系,都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郑天挺对中国古代史造诣颇深,明清史研究成就卓著;杨翼骧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成就斐然。两位先生自1936年相识以来,一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交往。在杨翼骧人生几个关键时刻,作为老师,郑天挺都给予扶持与帮助,因此也奠定和延续了他们四十五年的学缘与交谊。时至今日,郑天挺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杨翼骧也已作古十余年,当我们检视他们的人生轨迹,重温他们的情谊,不仅令人心生敬意,也会给我们这些后人以教益。
    一、在北大与西南联大的师生之缘
    杨翼骧,字子昂,1918年生于山东金乡县。1936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史学系,同学有王玉哲(1913—2005)、金灿然(1913—1972)等。当时胡适(1891—1962)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姚从吾(1894—1970)为史学系主任,郑天挺任北大秘书长兼国文系副教授。郑天挺为历史系学生讲授魏晋南北朝史,杨翼骧晚年回忆说:“在一年级必修的课程中,魏晋南北朝史是由郑先生讲授的,从此开始认识了郑先生。”①这乃是他们结缘之始。郑天挺在多年后,还一直保留学生们的试卷,当然也包括杨翼骧的试卷。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旋即侵占北平、天津,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北大南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郑天挺在设法使北平的北大学生都离开后,才于1937年11月离开北平,南下长沙。12月,在长沙临时大学,郑天挺由中文系转至历史系,任教授,讲授隋唐史。抗战爆发时杨翼骧正在家过暑假,九月接到通知赴长沙报到,但因家境贫寒,生活困难,无路费前往长沙,只得闲赋在家。1938年初,日军侵占山东,杨翼骧只身经徐州、武汉、抵长沙。但长沙临时大学已迁往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路途艰辛,杨翼骧尽管贫病交加,但坚持往昆明进发。一直到1939年9月,才在好友的帮助下,经河内,到达昆明,转入西南联大历史系二年级读书。备尝艰辛,终于实现了复学的意愿。②“在二年级的必修课中,有隋唐五代史由郑先生讲授。”③可见,杨翼骧复学之后就选修了郑天挺的隋唐五代史。
    不久,郑天挺之授课也开始转向明清史。《自传》曰:“我在一九三九年后,在联大即讲授明清史及清史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等课程。”④开设的明清史课程,颇受学生欢迎,《五十自述》说:“当时年青的学生激于爱国热情,都想更多地了解中国的近世史,尤其瞩目于明清时期,故每次选修该课的多达一百数十人,情况前所未见。”⑤杨翼骧也是这些听课学生中的一员,他说:“我在三年级时选修了郑先生讲授的清史研究,主要讲清廷入关前后的历史。此课不考试,学生每人写一篇读书报告,记述自己的读书心得,从而使我们多看了一些参考书,训练了研究能力。”⑥可见,当时三年级的学生就开始练习写论文,以提高写作与研究能力。
    1940年,杨翼骧草成《晋代之史学》一文,受到姚从吾的鼓励,从此开始涉足中国史学史研究,并立下毕生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志愿。同时,他对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也颇有兴趣。乃是他一年级时,听郑天挺的课而引发的兴趣,他说:“我在阅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时,花的时间比较多,与这时听先生的课有关。”郑天挺当时任西南联大总务长,但始终没有放弃教学与研究工作。1942年在郑天挺指导下,杨翼骧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论曹操平定中原》,于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时,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可见,在杨翼骧大学的学习中,四个年级中每个年级都与郑天挺有过密切接触,前三个年级分别上过郑天挺的课,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清史研究,对于郑天挺的授课,杨翼骧说:“先生讲课条理清晰,时常发挥他自己的见解,能引人入胜,我当时很感兴趣。”⑦最后一年,跟随郑天挺写毕业论文,从而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可见,在杨翼骧大学期间,郑天挺与姚从吾乃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
    大学毕业后,经姚从吾推荐,杨翼骧前往中央图书馆工作。一年以后,1943年下半年,被调回西南联大历史系,任助教。当时西南联大历史系教职员工不多,也没有专职的行政事务人员,年轻的助教就兼管一切行政事务。杨翼骧在处理完日常行政杂事之余,始终坚持学术研究,1944年,草成《陈寿年谱考略》。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筹划复员,成立三校联合迁移委员会,由郑天挺任主席。10月初,郑天挺回北平接收伪北大。11月,成立北京大学校产保管委员会,郑天挺主持工作。1946年7月,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各自复员。9月,杨翼骧随北京大学回北平,此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当时原来历史系主任姚从吾调任河南大学校长,尽管郑天挺当时是北大秘书长,但系主任仍由郑天挺兼任。
    1946年至1948年,萧一山(1902—1978)任北平行辕秘书长,在李宗仁(1891—1969)的授意下,萧一山在北平创办了一份对开大报《经世日报》。由李宗仁担任报社董事长,萧一山任报社社长。《经世日报》开设了三个周刊,皆由当时著名的学者主编。分别是《禹贡周刊》,由顾颉刚(1893—1980)主编;《文艺周刊》由杨振声(1890—1956)主编;《读书周刊》则由郑天挺主编。诚如前面提及,郑天挺当时任北大秘书长兼历史系主任,校务、教学与研究工作非常繁忙,几乎没有时间顾及《读书周刊》的主编事务,于是他将此事委托给两位年轻学者:一位是周祖谟(1914—1995),当时周祖谟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文科研究所秘书、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二位就是杨翼骧,杨翼骧当时仍是北大历史系助教。
    杨翼骧对郑天挺交代的任何事情都很尽心负责,对于《读书周刊》的编辑更是尽心尽力。当时抗战刚结束,内战又起,稿源稀缺,当实在找不到文章时,杨翼骧就自己给《读书周刊》写稿。先后给《读书周刊》写过四篇文章。1947年10月1日,在第59期上,刊出了《司马迁记事求真的方法与精神》,详细探讨了司马迁对材料之全力搜集,实地考察、亲身访问,最后历经艰辛完成《史记》。1947年12月17日在第70期上发表《班固的史才》,则讨论了班固的史学成就,并就郑樵之诋毁与章学诚之申辩,皆加以讨论,力求给班固史学成就以公正的评价。1948年1月7日和14日出版的第73、74期上,连载了《三国时代的史学》,则对三国史官的设置、官修国史的经过、史家与史书之述略,最后给予了评论。1948年2月11日在78期上,刊出《读史笔记—西园八校尉》,则考证了东汉灵帝时西园八校尉的姓名与官衔。⑧前三篇都是杨翼骧多年思考与研究中国史学史重要问题的力作,至今依然很有价值。为了完成《读书周刊》的编辑任务,杨翼骧并没有考虑要将这些重要文章发表在当时有名的刊物上去,而是在这样一个刚刚创办不久的报纸周刊上发表,以求尽可能地将郑天挺交付的这个周刊办好。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5月,北平文管会接收北大,郑天挺被任命为北大校委会委员、秘书长、史学系主任。9月,杨翼骧由助教升为讲员,讲员乃北大当时介于助教与讲师之间的一个职称。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杨翼骧找到郑天挺说:汪篯(1916—1966)也还是助教,我都评为讲员了,他也应该被评上。汪篯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随即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北大文科研究所读研究生,1942年到1946年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教员,1947年6月到北大历史系工作。资历与学历都比杨翼骧高,所以他直接向郑天挺为汪篯鸣不平,也从中可见他与郑天挺的关系是相当亲密的。1950年,汪篯就直接从助教提升为讲师,职称比杨翼骧还高一级。⑨这件事体现了杨翼骧的高风亮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