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翼骧在南开的教学与史学史研究之展开 杨翼骧在北大工作断断续续十年,在南开自1953年开始到2003年辞世,长达五十年,不仅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留下了不刊著作《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与吴泽先生共同主编)、《学忍堂文集》等等,而且开创了南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阵地。 从1954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南开上课,最初,杨翼骧主要是在教“中国通史二”,也就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而且马上在全国就有了名气。当时各院校大学生几乎还没有正式出版的教科书,学生用书,大多是由各系油印讲义。195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何兹全(1911—2011)的《秦汉史略》,从此,出版社开始征求和出版各种大学讲义。也就在同时,新知识出版社派编辑来南开约稿,于是约定王玉哲编《先秦史纲要》、杨翼骧《秦汉史纲要》、杨志玖(1915—2002)《隋唐五代史纲要》和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纲要》,作为当时的大学生用书。几位先生本来都有非常完备的讲义,于是在讲义基础上很快就完成书稿,交给出版社。1956年新知识出版社出版了杨翼骧的《秦汉史纲要》,不久新知识出版社被上海人民出版社合并,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志玖的《隋唐五代史纲要》。王玉哲与来新夏的著作也先后出版。在不足三年内,南开历史系教师出版四部断代史纲要,也着实在全国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初步显示了南开历史系的新风与实力。在某种程度上,与郑天挺之办系原则不无关系。 1955年秋季学期开始,在郑天挺的支持下,杨翼骧开始讲授中国史学史课程。1956年,《史学译丛》发表苏联历史学家的《论历史科学史的研究》一文,引起杨翼骧的关注。当时杨翼骧不仅在南开大学继续讲授中国史学史课程,于1958年春,应邀在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讲授中国史学史,为期一个学期。中国史学史由于其学科的特点,史家、史著、史学思想、官方修史机制等是关注的重心。1958年,全国掀起“史学革命”的风潮,提倡“厚今薄古”,主张历史学要为现实政治服务。杨翼骧的中国史学史课程首当其冲地被学生贴大字报批判。大学生们指责杨翼骧反其道而行之,乃走“厚古薄今”的道路,有几种表现:“一、不爱今人爱古人”。从分量上讲,“中国古代史学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鸦片战争以来,所占比重却极少……解放后历史科学的发展,更是略而不谈了”。从感情上说,“对一些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推崇备至,赞赏不已,而对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史学界引起的巨大变化,在杨先生讲课中看不到多少反映”。“二、爱什么样的‘古人’?”实际上“陷于对帝王将相家谱的考证中”。“三、重史料,轻理论”。“杨先生认为过去封建时代史学家(如刘知幾等)和资产阶级史学家(如陈寅恪),掌握了大量史料,尊重客观事实,虽然他们不懂得马列主义,但在某些问题上,有时候也能得出与唯物主义观点相吻合的结论。”“四、宣扬‘埋头经史,不问政治’。”最后结论是:“杨先生的资产阶级立场在解放几年来,基本上并未改变”;“杨先生长期存在‘为个人乐趣而学术’的态度,这是资产阶级‘为学术而学术’的另一种形式”;“逃避现实,逃避思想改造”。(17)中国史学史课程被迫停开。 面对这样的形势,杨翼骧只得适应,在中国通史的讲课中,他积极适应新的环境,改变教学方法,增添新的教学内容,很快学生们有了新的反应。《人民南开》1959年1月8日,刊发了杨翼骧的《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其中提到其所进行的教学改革,“通过教研组的讨论并和同学们交换意见之后,决定采用四个环节来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即:①启发报告与重点讲授,②自学,③讨论,④总结。这是参考了其他高等学校历史系正在试行的许多方式,又根据我系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的。”(18)同期《人民南开》也刊发了一篇反映杨翼骧授课变革的新闻稿,说: 这学期上课以来,历史系杨翼骧副教授的教学工作有了不少改进,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在中国古代史的讲授中,杨翼骧副教授改变了过去以封建王朝为中心,朝代兴亡帝王将相的讲法,而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阶级斗争发展为基本线索,首先讲述历史分期和历史特点……这样讲述的好处是:抓住中心,着重分析,简明扼要,启发性大。杨先生在教学中也还加强了跟同学的联系。讲课以前,杨先生和世界史的陈枬先生,召集了听他课的历史系二年级党、团负责干部和班长举行会议,商讨了如何教学。讲完第一章以后,又召集学习小组长汇报,虚心听取全体同学对教学的意见。杨先生更第一次走出了讲台,深入到学生寝室,参加各小组讨论。作学习总结,也能够联系学生思想,解答疑难和模糊问题。(1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