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学界对清代湘学史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晚清部分,而对清代前中期的湖湘学术(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经学史)研究不多。从湖南文化发展的内在脉络来看,明末清初的湖南确实不能算作“人文被沾”之地。然而自王夫之以后,清初的湖南说经注经者不绝如缕。雍乾之际,学风丕变,湖南仍有一些以经学名家的学者,留下了相当可观的经学著作,李文炤、王文清、余廷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清代前中期湖湘经学家多重视礼学,强调践履与实用;不分汉宋而博采诸长。这些共同特征,不仅使得清代前中期的湖湘经学在当时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对晚清湘学的崛起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 键 词:湖湘经学 李文炤 王文清 余廷灿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四书”学史》(项目号13&ZD060)。 作者简介:肖永明,男,湖南武冈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晚清以降,湖南士人以赫赫事功闻名天下,晚清湘学亦有异军突起之势。学界在晚清湘学研究的领域已有较多的成果,而对清代前中期(顺康至于乾嘉)的湖湘学术关注不多。梁启超的《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认为,清初的湖南地区“学者极少”。梁氏进而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湖南自衡阳王船山(夫之)以孤介拔俗之姿,沉博多闻之学,注经论史,评骘百家,著作等身,巍然为一代大师。虽然,壤地窎僻,与东南文物之区,不相闻问;门下复无能负荷而广大之者,是以其学不传。自兹以往,百余年间,湖湘学者无述焉。① 这是学界对清初湘学的一般意见。而郭嵩焘又说:“乾嘉之际,经师辈出,风动天下,而湖以南黯然无知郑、许《说文》之学者”②,直指湖南地区的学术在乾嘉之时是隔绝于考据学之外的。梁启超与郭嵩焘的论断影响甚大,故研究者多以为清代前中期的湖湘学术不足称道。 经学作为四部之首,在传统学术中占有核心地位。从湖南文化发展的内在脉络来看,明末清初的湖南确实不能算作“人文被沾”之地。然而自王夫之以后,清初的湖南说经注经者不绝如缕。雍乾之际,学风丕变,湖南仍有一些以经学名家的学者,留下了相当可观的经学著作。这为我们重新审视清代前中期的湖湘经学提供了前提。李肖聃《湘学略》、王盾《湘学志略》、陈代湘主编《湖湘学案》以及方克立、陈代湘《湘学史》对清代前中期的湖湘经学史、经学家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均未能把清代前中期的湖湘经学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选取清代前中期湘籍著名学者李文炤、王文清、余廷灿为研究对象,对其经学著述的基本思想与特点进行介绍与分析,以彰显清代前中期湖湘经学的基本脉络,明晰此期的湖湘经学在湖湘经学史乃至明清学术史上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