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清代前中期的湖湘经学述略(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肖永明 陈峰 参加讨论

    一、李文炤的经学
    李文炤(1672-1735),字元朗,号恒斋,湖南善化人,清初湖南地区著名的经学家。根据李华芳《李恒斋先生行述》、周正《李恒斋先生墓志铭》等文献的记载:李文炤在早年结识善化熊超、邵阳车无咎等学者,遂以周、张、程、朱之学为“入学之门”。③又从沩山张石攻、邵阳王醒斋等人问学,“自后潜心理学,其于科举业淡如也”。④李文炤虽在康熙五十二年考取举人的功名,但绝意于仕途,婉拒了所授予的谷城教谕一职。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炤任岳麓书院山长。期间,李氏阐扬程朱之正学,修订《岳麓书院学规》,“四方闻而景从者,不减百人”⑤,可见李文炤的学问在当时的湖南是有一定影响的。
    李文炤对入仕为官无甚兴趣,而终生沉潜于学问,于经、子、集三部皆有撰述,其中以解经之作最夥,说解理学著作之书次之。解经之作中,《周易本义拾遗》六卷、《周礼集传》六卷、《春秋集传》十卷被著录于四库存目类;《增删仪礼经传通解》四十六卷⑥,《家礼拾遗》五卷《附录》一卷等皆是李文炤的用心之作。李氏说解理学诸书中,有《近思录集解》十四卷、《正蒙集解》九卷、《太极解拾遗》一卷、《通书解拾遗》一卷、《西铭解拾遗》一卷,皆著录于四库存目类。李文炤所撰的《恒斋文集》中,除有不少说解六经的文章外,还有以诠释与称颂程朱理学为主题的诗作。
    1.李文炤的经学旨趣
    关于李文炤治经的学术旨趣,前贤的记叙或研究中有两种略微不同的意见。唐鉴《国朝学案小识》卷八将李文炤与方苞等人并列入“守道学案”中,并对其生平有简要介绍。而后李肖聃《湘学略·恒斋学案第八》、杨树达《〈恒斋文集〉提要》中皆指出,李文炤治经以朱子之学为宗。最近有关李文炤研究的著作中,方克立、陈代湘《湘学史》,陈代湘《湖湘学案》,杨旭的硕士论文《李文炤礼学思想研究》都认同李、杨的观点。
    而刘师培《近儒学案序目》列“薑斋学案”一目,以王夫之、罗泽南为传主,附列李文炤、邓显鹤为“别出”之学者。⑦刘氏的划分虽有新意,但未能说明理由。徐世昌所编《清儒学案》则称:
    湖湘之间,自船山王氏后,多潜修其著述。可称学术纯正者,推恒斋李氏。同游诸人,皆恪守程朱之说。当时未大显,镜海唐氏乃表章之。⑧
    《清儒学案》认为船山之学代表了清初湖南学术的最高成就,虽在清初的特殊环境下无法光大,但在湖南境内却又一批“潜修其著述”的学者。《清儒学案》一方面认为李文炤“学术纯正”“恪守程朱之说”,与唐鉴等人的观点相同;另一方面,又指出了李文炤等学者研修船山著作的“事实”,试图说明船山之学对李文炤等学者的影响。
    上述两种判断,当以“李氏学以朱子为宗”的论断更为准确。朱子作《周易本义》《太极解》《通书解》等,李文炤在朱子的基础上略有补充完善,故李氏相关著述均题以“拾遗”,以示尊崇之意;朱子对于《周礼》的研究没有专书,李氏则仿照朱子《诗集传》、蔡沉《尚书集传》之体例,旁采宋明儒者的解经成果,撰成《周礼集传》。从义理方面看,李氏更多的是复述朱子的理学观点,如《恒斋文集》卷三《论》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论》《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论》《仲尼颜子所乐何事论》诸篇,诠释“太极”“无极”“气化”“孔颜乐处”等概念,皆以朱子之说为准的。相反,李文炤的经学著作与文集中,只有在《楚辞集注拾遗序》中提及船山的《楚辞通释》,并无更多论述船山之学的言论。在文献不足征的情况下,刘师培、徐世昌等人关于李文炤之学颇受船山学影响的观点是很难成立的。
    2.李文炤的经学史观
    考辨与评骘历代经学源流,是学者研究经学的重要一环。经学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在解经时的材料选取、价值评判等问题。那么,在李文炤看来,六经无疑是经学史的源头,而汉唐至明代的经学诠解之作则是流衍。李文炤在评论前代经学源流时曾有一种粗略的划分,其云:
    汉注唐疏,管窥蠡测者也。宋儒传注,神会心得者也。然度数之纷赜,可考而知之;义理之精微,可思而得之。⑨
    在李氏的观念中,汉唐经学讲求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制度,其主要的为学取径在考证;而宋代(至于清初)的学术以理学为主,更重视学者自身的思辨与体认。经学史上的考证派与义理派之间,虽然研究对象不同、入学门径有异,但均属经学的重要流派。同样,考证派与义理学均有自身的缺陷。李文炤在评议明初所修《春秋大全》时曾说:
    汉儒解经而经亡,明儒遵传而传晦,厥罪惟均而已矣。……欲望其一道德而同风俗也,岂不难哉?⑩
    汉儒以固守师承家法而使得经学走向中衰,明廷因偏尊胡安国《春秋传》而使学术弊病丛生。在经学史上,一旦某种研究范式被过分推崇,那就无法避免沦入僵化与衰落的局面。因此,在李文炤的经学史观中,汉唐经学与宋明经学两派,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明末“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风气盛行,而到乾嘉之时却形成了“家家许郑,人人贾马”的学术取向。如果将李文炤的这些论断,置于明清之际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便可知这些论断在当时确可视为不偏不倚的通贯之说。
    李文炤在通论经学史时虽有较为通贯的认识,但他对每朝的经学思想与经学成就的具体评价还是有较大差异的。李文炤尽管称赞汉唐经学为“管窥蠡测”之学,实则他的经学著作与文集中,对汉唐的经学注疏不甚措意。以《周易本义拾遗》为例,李氏在此书中都较少直接引述汉注唐疏。《拾遗》采用“本卦六画冠首”的诠释角度,虽与贾公彦《周礼疏》中的相关论述暗合,但李氏亦无提及贾《疏》之处。相反,《拾遗》更多的是吸收了程颐、归有光等人的观点。《周礼集传》《春秋集传》均以采录宋明儒者之说为主,李文炤显然更倾向于宋明经学的为学路径。李文炤对宋代经学评价较高,宋代程朱理学所昌明的道统,便是儒家的正宗。而朱子在李氏心中便是道学的宗主,其所编《语类约编》的序言说:
    宋之道统,先知先觉,周子以之,其斯道之元乎;有典有则,程子以之,其斯道之亨乎;无内无垠,朱子以之,其斯道之利贞乎。(11)
    这种论断与李氏的治经旨趣是颇为一致的。相应的,李文炤对明代宗朱的学者评价也较高。《恒斋文集》中虽在多处力辟湛若水、陈献章、王阳明之说,但对薛瑄、吴与弼的理学成就颇为推崇。
    需要指出的是,在李文炤所理解的经学史中,“经学”与“理学”并不是判然两分的。李氏也并不将程朱理学当做完美的教条加以崇奉,而是在认同程朱理学的基本框架下有所补充完善。李文炤在于同乡黄琰(上珍)论学时曾说:
    盖朱子之于圣学,譬诸李沆、韩琦,安社稷则有馀,拓边境则未暇。故四子之精蕴阐发无遗,而六经之名物度数,则未免于阔略也。(12)
    以往的研究者,多未注意李文炤对朱子学的批评意见。尽管自明初以来,不少学者以述朱为能事,对朱子的理学推崇备至。而李文炤虽墨守朱子的理学观点,但对朱子有关名物制度的研究有所保留。李氏将“经学”与“理学”绾而为一,统归于礼学。故李文炤在三礼学上用力最勤,所作的《周礼集传》《增删仪礼经传通解》《家礼拾遗》旨在补充与修正朱子的礼学。
    3.李文炤的礼学
    台湾学者邓克铭曾指出清初的学者“在批判明末空谈心性的声浪中,礼学的重建,最足以显示扎实的学问性”。(13)清初礼学的兴起,既有统治者积极提倡的因素,也是经学史自身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前文已揭,李文炤于群经之中,最重三礼。而李氏在经学研究中,礼学的成就最大。其所撰《周礼集传》《家礼拾遗》《增删仪礼经传通解》在观点与方法上多师法于宋明儒者。
    在三《礼》之中,李文炤对《周礼》用力最勤,所撰《周礼集传》是他治经的代表作。《周礼集传》著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之类。四库馆臣对《周礼集传》评价颇低,以为此书不过是宋明礼学之余绪而已。馆臣的论断,自有其预设的背景。如果回顾到李文炤本身的撰述理路来审视此书,则此书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周礼集传》的体例与取材。每卷之前均有解题,在解释具体名物制度之时基本上是随文衍义。根据杨旭的统计,《周礼集传》征引前代学者的治经言论达九百余条,而其中采录宋明儒者之说尤多。
    (二)《周礼集传》对《冬官》的处理。《冬官》缺亡既久,后世儒者亦往往深以为憾。如李文炤便感叹:“《冬官》之职亡,而天下之废事多矣。”(14)自宋代俞廷椿以来,补述《冬官》之作不绝如缕。而李文炤对俞廷椿、何乔新等人割裂“五官”中以补《冬官》的做法不以为然。李氏认为,要补《冬官》,当“旁搜官名于传记之中,以志其梗概”(15)。从《周礼集传》来看,李文炤补《冬官》的取材主要在《国语》《逸周书》《四民月令》等书。相较宋明以来的补《冬官》之作,李氏在取材上亦稍有新意。不过在馆臣看来,这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师心自用罢了。
    (三)对《考工记》的相关论断。厘清《考工记》的作者与成书时间,是清代不少学者关注的问题。李文炤在《周礼集传》与《十三经源流辨》中曾说:
    《考工记》乃周人省试百工之书,观其国号有秦,殆东迁以后之所作乎?详于车制而不及舟,则必出于西北人信矣。(16)
    杨树达在20世纪40年代为李文炤《恒斋文集》作提要时,曾称赞李氏此说与江永之说相同,并且成熟更早。而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考工记一》考证如下:
    《考工记》,东周后齐人所作也。其言秦无卢,郑之刀,厉王对其子友,始有郑。东迁后,以西周故地与秦,始有秦,故知为东周时书。其言“橘逾淮而北为枳,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皆齐鲁间水。而终古戚速椑茭之类,郑注皆以为齐人语。故知齐人所作也。盖齐鲁间精物理、善工事而工文辞者为之。(17)
    从二者有关《考工记》的成书时间来看,二者确实是一致的。李文炤以《考工记》不详于舟,便判定《考工记》的作者是西北人;而江永则通过《周礼》郑注断定作者为齐人。李、江二说实则有较大差异。江永的意见为后来大多数礼学家所接受。而李氏申辩未详,只是在此提出了某种猜测。这种治经的取向,在李文炤其他的经学著作与文章中有所体现。
    此外,李文炤尚撰有《家礼拾遗》五卷。其书大旨是通过《仪礼》与《家礼》的互证,彰显程朱理学的伦理观念,将《朱子家礼》中所涉及名物制度解释得更为详细精确,同时力辟佛老之说。综上所言,李氏在治《礼》时仍是深受宋明儒者的影响。从清代前中期湖湘经学的系谱中看,李文炤治《礼》的最大的成就是将程朱的性理之学与有关《三礼》的名物制度研究绾而为一,使程朱理学中伦理的神圣性与规范性透过礼制落实在践履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