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国语》的史学价值和历史地位(6)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 陈其泰 参加讨论

    (三)多方位、多层面展现历史进程的复杂性、生动性
    夫差北上伐齐,又至黄池与晋争盟主地位,越人乘虚袭吴,后方告急。吴乃决计向晋挑战,迫晋同意由吴主盟,以求远道退兵回吴。若以成败论英雄,吴北上之役是造成其最终败亡之由,且其时,“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夫差不得已决定仓卒退兵。从表象看,似乎此役无足轻重,不必多费笔墨。《国语》作者却不视此为仓皇脱身前的一番故意造作,虚写几笔带过,而是绘声绘色郑重记载。原因何在?其一,吴北上主盟,是春秋晚期政局的一件大事。《春秋经》以特殊的笔法记载这一事件:“(哀公十三年,夏)公会诸侯及吴子于黄池。”(32)吴以往被视为“蛮夷”之邦,现在称为“吴子”,承认其提高了文明程度,地位与前已大不相同,因而与华夏各诸侯国同样对待;并且与晋一同作为诸侯各国之首,其意义非同小可。专讲“微言大义”的《春秋公羊传》,更对此大书特书,阐发吴主盟的意义:“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吴何以称子?吴主会也。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其言及吴子何?会两伯之辞也。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曷为会两伯之辞言之?重吴也。曷为重吴?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33)强调《春秋经》的记载是“重吴”,吴北上取得盟主的地位,诸侯莫敢不至,因而有利于“诸夏”局面的稳定。所以,夫差北上主盟,在吴、越争锋的活剧中似乎是一段插曲,而从春秋史的全局来看,却是重要事件,不能等闲视之。其二,再现客观历史进程的复杂性。春秋晚期吴国的历史,实则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吴越争锋,吴因先胜越而骄奢,最后反被越国打败。又一个层面,是吴国已能够北上中原,与晋国争诸侯盟主的地位。与春秋初年吴国偏处江南被视为蛮夷之地相比,显示出历史的巨大进步,是经过春秋时期一二百年间吴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反映出中原文化向心力的增强,华夏文化范围大大扩展,中国境内各族的文化认同向前推进了。《国语》作者对此恰恰没有作简单化处理,没有因为关注吴越两国的恩怨胜败,而忽视吴国争取扮演诸侯盟主角色的努力。这样做,凸现了多角度、多层面再现客观历史的原则,而且写得场面广阔,很有声势。
    作者写道:吴王夫差“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吴人从长江北扬州附近开凿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将长江、淮水连接起来,水路可直接通到河南中部,这正证明吴国国力的强大。正当吴在黄池会上与晋人争长未显定局之时,吴的后方传来越王勾践乘虚攻入姑苏的坏消息。夫差恐惧,向诸大夫问计:现国内危急,我道路遥远,如今之计,是不举行会盟迅速赶回吴国,还是放弃主盟的希望,让晋国居先?王孙雒回答说:两种办法都不好。无会而归,沿路将要遭到齐、宋、徐等国夹击,会而先晋,等于我劳师千里一无所得,越国攻袭的坏消息传播开来,吴国士卒会发生反叛。所以,“必会而先之”。王孙雒进一步出主意:“今夕必挑战,必广民心,请王厉士,以奋其朋势”,取得盟主地位,在诸侯各国有体面,就可以安全返回吴国。(34)
    作者进而写出吴军争当盟主的声势:吴王连夜秣马食士,整肃队伍,分中军、左军、右军,百人为行,十行一旌,十旌一将军。“万人以为方陈,皆白常、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王亲秉钺,载白旗以中陈而立。左军亦如之,皆赤常、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皆玄常、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三军皆哗釦以振旅,其声动天地。晋师大骇不出。”在两军紧张对垒的气氛中,又添加一意外情节,晋军派出的阵前通使者董褐觑出吴王神色异常。他报告晋军主帅赵鞅:“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不则国有大难,大则越入吴。将毒,不可与战,主其许之先,无以待危。”于是晋定公同意由吴主盟,“吴公先歃,晋侯亚之”(35)。既盟之后,吴军立即退兵回国。我们以今日的眼光审视,导致“黄池之会”出现戏剧性场面,是因为有两条线索在起作用,一是吴国确有相当强大的国力,“北上而忧中国”,敢于争取盟主的地位,一是越军乘虚攻入吴的都城,本来占据优势的吴军转为劣势。《国语》作者确实做到恰当地把握住这两条线索,多角度、多层面地记述历史,值得称道。在作者笔下,吴、晋、越各方力量相交错,事件的发展紧张起伏,扣人心弦,因而为后人留下了春秋晚期历史曲折变化的一页。(36)
    又一典型例证,是《晋语一》、《晋语二》用大量篇幅集中叙述的“骊姬之难”。它所牵涉时间长,范围广,前后相关的人物除晋献公、骊姬、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子圉五位公子外,还有卿大夫里克、丕郑、荀息、狐突、士蒍和优人施等,错综复杂。由于这场祸难不但造成晋国长期政局混乱,而且因“尽逐群公子”而造成春秋时期“公族失势,九卿擅权”的特殊国情。《国语》作者精心地组织材料,同时运用多角度、多层面叙事方法再现历史进程的复杂性,表明有关晋国国政的一场大阴谋正一步步发展,大祸将作。作者选取了三个角度观察和叙事,使人读之惊心动魄。一是骊姬阴险狠毒,她为实现废掉太子申生、立己之子奚齐为太子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阴谋陷害,编造种种谎言,表面上又假装亲近太子。献公则日中其谗言,对申生的猜忌和迫害步步加深。二是生性仁厚的申生不正视骊姬一手制造的阴谋,他为忠于君父的观念所束缚,因此一步步走向绝境。三是卿大夫丕郑、里克、狐突等人,或分析骊姬设下的阴谋,预言事态的发展,或恐危及自身而装出不偏不倚的姿态,或怕卷入危险而杜门不出,更形成危机重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叙述如此复杂的事件,却能从容不迫地展开,像一部史诗式的复杂交响乐作品,有意识地反复“再现主题”,突出主线,清楚地交代事态的发展。《晋语一》第六则至第九则,通过记载一连串险恶事件充分证明,骊姬引起的晋国内乱未有尽头,太子申生将罹大祸。在头绪纷繁的叙述中,作者在关键之处一再点明,“骊姬既远大子,乃生之言,太子由是得罪”;“大子遂行,克霍而反,谗言弥兴”;“申生胜敌而反,谗言作于中”;“果战,败狄于稷桑而反,谗言益起”:有意地反复再现“主题”,说明骊姬一再使用阴险狡诈的手段,使太子申生愈加陷入危险的处境之中。五年之后,太子申生终于被迫自缢,重耳、夷吾也受谮出逃,“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国无公族焉”(37)。
    过程曲折、头绪纷繁的事件,是对史家叙事能力的极大考验。《国语》作者对于如同吴北上争霸主和“骊姬之难”这样复杂的事件,却能有条不紊地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叙述,这无疑为提高中国历史叙事水平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