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黑龙江的边境卡伦设置与巡边制度 (一)黑龙江北部边境卡伦设置情况 清代前期,中俄边境以外兴安岭山脊为界,由于山脊难于设置边疆哨卡,清军在黑龙江左岸地方,设立精奇里、苏楚讷二卡伦,每年由黑龙江副都统轮派官兵坐放。又在精奇里江(俄国人称结雅河)、托可河、英肯河、西力木迪河(结雅河的支流)、牛满江(俄国人称布列亚河)、西勒莫德河等河上设立六座封堆,每年由布特哈总管轮派官兵巡查(25)。清代学者屠寄对此明确指出:“黑龙江本极边防戍之地,自国初以来,分设将军、都统、总管、城守尉,大抵有分兵无分土,而布特哈专辖牲丁,其牲丁所至之地,皆布特哈总管应巡查之地,故外兴安岭鄂博向归布特哈巡查。”(26) 另外,清军还在黑龙江上下游左右两岸设立12座卡伦。“每处官兵多少有定额,而更代之迟速亦有定期。”如瑷珲西北300余里的乌鲁苏木丹卡伦,驻防官兵18名,“每月一更”。西林木迪河口东北侧的苏楚那卡伦,派兵常驻,负责貂皮的征收与运输。牛满江北岸的布特哈卡伦,每年三月派兵驻扎,每年封冻后撤回。从1765年到1858年,一直援例办理在案。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由额尔古纳河至松花江海口的黑龙江左岸被俄国侵占,右岸顺江流至乌苏里江岸地方为中国所属。这样黑龙江左岸的精奇里河等5座卡伦被划入俄国境内,黑龙江右岸只剩下9座卡伦。不过该条约还规定,“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莫勒津屯原住之满洲人等照旧准其永远居住,仍着满洲大臣、官员管理。俄国人等和好不得侵犯。”(27)这样清军还拥有前往精奇里河、西力木迪河、牛满河等三条河道巡查权利。正是有了这一规定,布特哈官兵曾于1862年、1877年和1879年三次前往巡查,均未受到俄军阻拦。而从1880年开始,俄军不再允许清军前往黑龙江左岸巡逻。 到1885年为止,上自额尔古纳河口,下至黑龙江城(即黑河市),计程三千余里,只有卡伦二处,“岂能遍为周到”。这种情况与黑龙江对面俄国人“迁民筑堡,竭力经营”情况恰成鲜明对比。为了防患于未然,新任黑龙江将军文绪认为必须竭力经营。在他看来,拨迁旗户,盖房安置,所费甚巨;招民实边,人数众多,又担心良莠不齐。惟有多设卡伦,认真坐放,才是目前紧要事机。为此,他建议添设卡伦二十处,每处官一员,兵十名,由齐齐哈尔、墨尔根、布特哈、黑龙江四城均匀出派。由于道路遥远,一年更换一次。协领大员仍按照四季前往巡查。如此这般,“门户既严,堂奥易守。”(28)他还认为,坐卡官兵生活环境恶劣,加之欠饷的事情时有发生,苦累情形不堪。为此,他建议提高坐卡官兵的盐菜银,援照盛京围场卡伦新例(29),酌减一半发放。“无论新添、旧有卡伦,官一员减半给盐菜银五两,兵一名月给银二两,统查协领一员给盐菜银十两,以资口实,用收实效。所有新添卡房二十处,每处起盖草房三间,从简核计亦需银二十两,通共核计需银八千余两。”(30)这些银两,请由抽收“烟厘”项下动用。这一建议合情合理,又不需要国库开支,很快得到朝廷批准。关于实际增添的卡伦数量,各书记载不一。有的认为增添了16个,有的认为增添了23个,共有25个卡伦。究竟增添了多少个卡伦?存疑待考。文绪在奏折中提及的“统查协领”,就是奉天与吉林《统巡会哨章程》中的统巡官,于此可见,统巡卡伦制度也在黑龙江边境执行。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俄军开始大规模侵入瑷珲,清军沿江卡伦全部被毁。相反,自从《瑷珲条约》签订后,俄国人在黑龙江左岸是竭力经营,陆地上是城镇相连,河道内是轮船相望。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在江北展修铁路,移民开荒,可谓不遗余力。而黑龙江右岸,由于清朝继续实行封禁政策,内地居民很少迁入,除了近城二百余里尚有零星村落之外,其余均是山林旷渺之地,所有采矿、捕猎、刈草、伐木等事,任令俄人越境盗取。为了改变这种有界而不守的局面,在俄军陆续撤退后,黑龙江巡抚周树模认为必须重新安设卡伦,把安设卡伦看成是“规复主权,巩固国防之道”。 瑷珲城所属沿江地带,上自额尔古纳河口下至逊河口,上下距离2110里,“拟设二十卡伦,每卡设卡官一员,卡副兼书记一员,卡目二名,卡兵二十名。”(31)此次在黑龙江上游设立卡伦,周树谟建议采用寓兵于农的方案。“所有各卡目兵,令其半巡边境,半垦荒田,更番轮替,期于劳逸平均,兵农并重。自卡官以次分别酌予荒地,限令垦辟,所获食粮即作为该兵弁等津贴。垦熟之后,一并给为世业。查其力能自存,再行停饷、升科,留兵数名保护。另于各卡适中之处,设卡募兵,如前办理。其业经归农者,仍以军法部勒,藉资守望,逐渐递增,庶塞民可期日盛,戍卒不嫌力单。并设马拨一所,置兵十名,专递往来文报,以通声息。至各卡应管境内木植、羊草、皮毛等税,即令随地经征,免致利权外溢。”(32) 就卡伦的管理体制来说,周树谟建议进行必要的改革,即实行分段管理、文官节制制度。“惟卡伦散处,各边必须有监督之人,递加钤束,乃不至散漫无稽。凡隶黑河、瑷珲属境各卡,即由该管府厅就近节制。漠河、呼玛两处拟设厅治,尚未实行。暂行各设总卡,分段管理。并于奇拉及奇克勒两卡卡官予以稽查之权,统由瑷珲道主持办理。责成既属分明,事权亦复统一。”(33)“豫算二十卡伦一拨,应需盖造房间、购办农具等项,开办费银二万六千六百八十八两,每年额支薪饷、军衣等项银五万七千五百二十二两,常年活支,应请实用实销。”(34)“查核该城所拟分设卡伦办法,系为整饬边防起见,与呼伦贝尔前办情形大致相同,历经覆准照办。并饬民政司由正款项下照数开支。其兴东边卡,即饬陆续筹办,俾收联络之效,而成划一之规。”(35)周树谟认为,瑷珲沿边地区荒寒,饷力微薄,援照呼伦贝尔方案,“一俟办有成效,所有在事出力员弁,由臣分别异常、寻常劳绩,择优请奖,以励士气而维边局。”(36) 到1909年为止,清军又在黑龙江上游沿岸重新设卡20座,每一卡伦设立卡官、卡副兼书记1名、卡目2名,卡兵20名,于呼玛尔河、漠河两处设立总卡官,每总卡官负责管理10座卡伦。自西而东,这些卡伦名称以及相互距离略如下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