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仲伟民 张铭雨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坛,一批学者顺应“社会科学治史”的国际史学潮流,以社会经济史为研究重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科学派”。这批学者的代表即清华学人。清华学人是“社会科学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科学治史”方法的践行者。清华学人积极倡导“社会科学治史”的学术理念、组织学术团体、致力于会通人才的培养,在近代史学社会科学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学术群体,这批清华学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不仅特点鲜明,而且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清华大学一直秉持的通才培养、自由开放的育人理念是会通人才成长的重要保障,而与美国学界保持密切联系则是关键的学源优势,这是清华学人在当时能够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原因。
    关 键 词:社会科学派/清华学人/梁启超/史学研究会/蒋廷黻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大学生社会来源变迁的量化研究”(15BZS073)。
    作者简介:仲伟民,张铭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史坛,众多史学流派升降消长、曲折嬗变,引领着史学风气的转移,推动着史坛格局的变动,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学术史图景。在这半个世纪史学史的相关叙述中,不同的学者对各方史家、流派的评价颇为悬殊,其绘制的史学版图也是面目各异①。比较而言,一些分析框架和叙事线索的确有利于把握史学的发展大势,如依照各流派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将史学发展梳理成“史料派”和“史观派”的冲突与对抗②;依照传统史学回应时代挑战的不同态度,将史学发展分为“批判与变革”和“温情与敬意”的两种路向等③。这些分析和论述都极有新意,给人启发。然而,“用条理太过分明的派分法看待学术史”,不免会“牺牲了大量错综复杂的事实”④。其实,有一派学人完全超越了上文所言的史观与史料的界限,他们兼顾“国际潮流”与“中国情怀”,形成了一个执两用中、独具特色的史学流派。该流派曾被视为“史料派”与“史观派”夹缝中的“会通派”⑤,这批学人治学最大的特色是以社会经济史为研究重心,参与“社会科学治史”⑥的国际潮流,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解释整个历史,采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史料、归纳史实,因此称这派学人为“社会科学派”似更准确⑦。
    “社会科学派”滥觞于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人发起的“新史学”运动,他们是“社会科学治史”的首倡者。“新史学”运动强调历史学必须兼采社会科学的理论,鼓吹“无史学,则一切科学不能成,无一切科学,则史学也不能立”⑧。在“新史学”运动的推动下,“史学与社会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的趋势已经发端,跨学科研究之先路已开”⑨。梁启超在1904年写成《中国国债史》一书,这标志着现代中国经济史学在中国的诞生⑩。在二三十年代之交,中国史学界开始出现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史的专著,比如陶希圣的《两汉经济史》、《中国封建社会史》等。然而,总的来看,当时的“新史学”依然重政治而轻学术,多倡导而寡践行。中国史坛将“社会科学治史”理念切实运用到史学研究中的时机也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科学治史”的真正勃兴,要等到20世纪30年代《食货》杂志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后更名为《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等社会经济史研究刊物的创立。这批刊物上发表的大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昭示着“社会科学派”学人开始超越“史观与史料两级对立的僵局,臻于融会理论与材料的新境界”(11)。令人惋惜的是,就在“社会科学派”蓬勃发展之际,残酷的战争和政权的更迭阻断了“社会科学治史”学脉的延续。“社会科学派”在1949年后的近30年间,似有似无,虽然在某些地方能够始终保持弦歌不辍,但并没有多少实际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科学派”重新步入繁荣发展时期,傅衣凌、吴承明、李伯重等学者都在其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傅氏承上更多,吴氏偏重启下,李伯重则在承继他们的学术理念基础上,视野更加开阔,成果更加坚实。可以这么说,李伯重既秉承了傅衣凌、吴承明等先生的治学传统,又兼容了当代欧美经济史研究的优长,是新时期清华“社会科学治史”的代表人物。
    学术史家伊格尔斯指出“社会科学的挑战”是20世纪国际史学发展的三大潮流之一(12),因此,近代中国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也是其融入世界史学大势、追求自我革新的内在要求。“社会科学派”学人是近代中国史学社会科学化的旗手,认同“社会科学治史”治学路径的学人群体不断壮大的过程,可以看作近代中国史学社会科学化的缩影。清华史学系一批学者是这一学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他们是“社会科学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科学治史”治学方法的践行者。清华学人的上述作用和地位,在20世纪上半叶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20世纪上半叶,“社会科学派”从酝酿生长到立足史坛的过程中,清华学人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中有“社会科学派”的学术代表,有“社会科学派”的运转核心,也有“社会科学派”的学术传人。
    如上文所指出,“社会科学派”的学统至少可以部分地上溯至梁启超,近代中国史学对“社会科学治史”的倡导即发轫于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力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还做了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梁启超晚年的学术生涯是在清华度过的,他移席清华之时,“新史学”的思潮虽早已成为潜流,但他对清华的选择,足见对清华学术风貌的认同,他在清华任教期间的学术成果,也充分地融入了“社会科学治史”的理念。
    在《新史学》中,梁启超毫不讳言对“社会科学治史”的推崇。他批判旧史学缺乏多学科的视角,不知史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他认为,“现在我们认识到夫地理学也,地质学也,人种学也,人类学也,言语学也,群学也,政治学也,宗教学也,法律学也,平准学也,皆与史学直接关系”(13),应该将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史学研究中,从而推动史学发展。
    在各种社会科学方法中,梁启超尤其偏爱统计方法,他曾指出:“历史统计学,是用统计学的法则,拿数字来整理史料推论史迹”,“是专要看各种事物的平均状况,拉匀了算总账”(14)。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例,其中共有8个表格来阐述学术史的发展轨迹,这些表格将学术史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15)。虽然梁启超的“历史统计学”的运用还比较简单,只是用图表来反映和总结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但毫无疑问,他开启的历史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跨学科方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除此以外,在史学研究中梁启超“用得最多的是‘群学公例’和通观全局的‘社会学者眼光’,地缘学说及经济学原理”(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