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专家论文 >

马海玉:红山文化两大人物造像系统功能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 马海玉 参加讨论

    (赤峰学院 红山文化研究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红山文化的人物造像分为祖神像和巫神像两大系统。根据材质不同和造型特点,红山文化祖神像可分为A、B、C型。A型为女祖神像,体现了生殖崇拜;B、C型体现了红山文化祖神崇拜的复杂化和专业化,也是红山文化进入父权制社会的标志。祭祖通过媚神来实现,故巫神像多为跪坐式,而祖神像多为盘坐式和踞坐式。以巫覡为核心,以两大人物造像系统为媒介,实现以巫神通祖神是红山文化社会祭祀体系的中枢。这个体系的运行规律是:以巫神下通祖神,上通天神。运行目标是祖神通天神,即:巫神——祖神——天神。外在标识物为巫神像——祖神像。
    关键词: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功能;祖神像;巫神像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006-05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山文化社会形态研究”(2012-2015)(12XZS014)
     
    人物造像是红山文化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神本社会的重要实证。根据人物造像的材质、造型和表现手法等可把红山文化的人物造像分为祖神像和巫神像两大系统。
    一、红山文化祖神像系统
    祖神像是以祖先形象为模型,是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造像,其人物的面部特征和躯体特征明显。祖神像系统主要包括孕妇像、口部做呼麦的人像和口部闭合的人物像。经过考古发掘和调查发现的红山文化祖神像很多,从材质上看有陶质、泥质、石质之别;从造型特点上看,有口部张开、吻部前突的,有口部闭合、面带微笑的;也有腹部圆鼓的孕妇像,根据面部特征和躯体造型特点,红山文化祖神像可分为A、B、C型。
    A型,主要为女性特征明显的孕妇像,出土于牛河梁、东山嘴和西水泉等遗址。比较完整、典型的有牛河梁第一地点泥塑女神头像和牛河梁第五地点陶塑女性人像、东山嘴孕妇像和西水泉遗址陶塑女性人像。牛河梁女神像(图1—1)出土于第一地点女神庙中,为泥塑人像。人像头顶残,额头顶部有箍饰,眼部镶嵌玉石为睛,睛面圆鼓磨光,宽鼻翼、阔嘴厚唇,右耳完整,左耳残缺,近耳垂部有一穿孔。牛河梁第五地点上层二号冢(N5SCZ2)出土一件女性塑像(图1—2)[1],位于该冢东南N5Z2M1东北侧,通体磨光,双乳凸出,双臂贴于隆起的前腹部。塑像头部和右腿残缺,左脚穿高靴,立像。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出土陶塑人像4件[2],其中孕妇像2件,均裸体,女性特征明显。头、臂均残,腹部凸起,臀部宽大,左臂弯曲,左手护腹。TD9②:5出土于圆形祭坛东北侧黄土层,上体前倾,下肢弯曲,足部残缺,表面未磨光。TD9②:7出土于圆形祭坛东侧黄土层,身体肥硕,腹部圆鼓,下肢弯曲,下身残缺。塑像通体磨光,似涂陶衣。TD9②:9出土于圆形祭坛东南侧黄土层,上身残缺,只剩手臂和腔腹部,空腔。双手交叉于腹部中间,左手似握拳,右手握左手腕部,右手手指修长。TD9②:10出土于圆形祭坛东南侧黄土层,盘膝正坐,右腿搭在左腿上,左足足趾裸露,右足残缺,空腔,左膝部一圆孔通空腔内,下身底部饰席纹。赤峰西水泉遗址陶塑人像(图1—5)[3]出土于居住址,头部残缺,乳房突起,为女性。下部刻划竖线条纹一周。敖汉旗西台遗址F4出土陶塑人像1件,裸体,双乳突出,女性特征明显。
    林西大半砬山石雕人像为胎质泛红的滑石,质地软。大眼三角形鼻,嘴柳叶型,无耳朵,右前额角对钻一孔,当为系绳穿挂之用。
    B型,口部闭合、面带微笑,该型人像有泥质、陶质和石质之别。主要出土于牛河梁、半砬山、草帽山和那斯台等遗址。牛河梁第三地点陶塑人像(图1—6)面部残件出土于环沟内,在西北下部的堆积中。鼻梁平,鼻头宽。嘴微微闭合,上下唇写实性非常强。辽宁朝阳半砬山石雕人像(图1—7)[4]头顶盘绕发髻,浓眉大眼,眼球外凸,高额头,凸颧骨,神态自然。草帽山遗址石人像ASCZ1:1(图1—8)出土于祭坛旁,为红色凝石灰岩雕琢而成。头部完整,头戴冠饰,方脸高鼻,双目微闭,嘴唇略突,嘴角微扬,头部后方雕琢出凸棱纹,神态安详。那斯台遗址人像(图1—9)左眼、双臂残,额头从眉弓向上有一道隆起的脊,至头顶形成两个尖状小角,高鼻梁、双耳前照,双腿弯曲蹲坐。
    图1 红山文化祖神像系统
    C型,一般均为残头部,口部张开、吻部前突,似做呼麦。该型人像一般为陶质。标本主要有4件,出土于牛河梁、兴隆沟、半砬山和铁匠炉遗址,均已经正式发表。牛河梁第一地点出土小型人体陶塑头部残件1件(图1—10)。额上以一道阴刻线表示箍形饰,头顶刺小圆坑10余处,颈后部3道压印阴刻线。眼窝大而深,鼻直,嘴部张开向前突出,似在呼喊[5]。敖汉旗兴隆沟陶人像(图1—11)[6]出土在第二地点房址F9中,双腿盘坐,双臂弯曲,右手在上握住左手放在双脚上,头部戴冠,发髻盘起,用条带捆扎,形成横向发髻,头部正中有一圆孔。人像神态逼真,特别是嘴部张开,唇部向前隆起,右侧脖筋明显,锁骨清晰,似在呼喊。耳垂钻有圆形小孔。乳头微微凸起,背部微驼,似男性。半砬山陶人像(图1—12)[7]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尹杖子村半砬山山顶积石冢。人像细眉小嘴,高鼻梁,头顶发髻盘绕。翁旗广德公镇铁匠炉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像(图1—13)方脸、细眉、细眼,鼻子微凸,头部戴冠残[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