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专家论文 >

马海玉:红山文化两大人物造像系统功能分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 马海玉 参加讨论

    二、红山文化巫神像系统
    红山文化巫神像最突出的特征是面部为兽面,明显不同于祖神像的人面,且多为跪坐式和倚坐式。巫神像大多为采集和收藏品。那斯台出土的巫神像[9]是仅有的一件见于报道的红山文化跪坐像。虽然缺少地层关系的直接证据,但是很多学者依据器物造型和类型学比对推断为红山文化时期遗物。此外,还有故宫博物院、英国剑桥大学菲兹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瑞典远东博物馆各收藏玉人一件[10]。“这类玉人多为倚坐式,姿态与东山嘴遗址出土的陶塑孕妇像像相同,臀下应另有依托物,也是将其归为红山文化的依据之一。”[11]
    图2 红山文化巫神像系统
    (1.那斯台;2.故宫博物院;3.英国剑桥大学菲兹博物馆;
    4.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5.瑞典远东博物馆)
    那斯台出土的石雕巫神像[12]头顶为3层圆饼型装饰,面部为菱形,双目下斜成八字,鼻梁为三角形凸起,下颌前伸。曲臂合掌放于胸前,双腿弯曲跪坐,通高19.4厘米,宽6.25厘米,厚5.29厘米(图2—1)。
    故宫博物院玉人,有耳有角,头部双角高耸,角间网格纹,面部窄,长耳塌鼻,细腰长腿,上肢短变粗,颈背部有对穿的孔,隐约可见人的眼睛,应是戴动物冠的人坐像,动物应为鹿类(图2—2)。
    英国剑桥大学菲兹博物馆玉人像为蹲踞式人物坐像,裸体,三角形脸,尖下颌,弯眉,长菱形眼,三角鼻,小嘴。双首按膝,无脚,小腿下踩一弯月形台。前胸未表现性别特征,但是双腿间浅浮雕凹纹和不规则的坑洞表现的应是女性特征。头上前肢上举,头向上仰,似熊首。两腋旁有乳房凸起。玉人高12.2厘米,推测应是一个头戴熊首帽的女巫(图2—3)。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玉人,体形也是蹲踞式,双手按膝,足底踩半月形台,兽面似牛,有凸出生物额和上翘的口部,有两个大长耳与两对尖端秃钝上翘的长角。玉人身高11.2厘米,应是头戴牛首帽的巫覡(图2—4)。
    瑞典远东博物馆玉人为蹲踞式人物坐像,双手按膝部,兽面似牛,面部模糊,有3个大长耳与一个尖端秃钝上翘的长角,推测原有4耳双角,现缺一耳与一角,腿部无半月形台。也应是头戴牛首帽的巫覡(图2—5)。
    三、兴隆洼、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人物造像系统源流关系
    纵观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大致可以勾勒出祖先崇拜习俗的发展演变过程。
    兴隆洼文化时期无单独的祭祀区,所出土的石雕人像多出于居住址,几乎完全是孕妇形象的女性祖神。兴隆洼遗址石雕像在约10厘米高的椭圆形花岗岩石柱上阴刻,表面光滑,头尖底平,头、眼特大,肩平于头顶,双臂抱拢,双腿箕踞前伸,应是女性阴刻浮雕像(图3—1)[13]。白音长汗出土的石雕像通高36.6厘米,胸阔10.8厘米,腹背轴15.7厘米,头呈上削下阔的三角形,颅顶尖削,前额突出,双眼大而深陷(图3—2)[14]。林西县西门遗址出土两尊人像[15]。一件通高约67厘米,最宽处21厘米,最厚处17.3厘米,圆头、五官明显,手臂交叉于腰腹间(图3—3)。另一尊高约46厘米,最宽处18.5厘米,颅顶尖耸,小臂分开向上弯曲,颈胸前凸雕半圆形项饰(图3—4)。两尊石雕像重点都是突出女性性别特征。现藏于克什克腾旗博物馆克什克腾旗万合永乡山前村出土的石雕人像双臂抱拢,腹部圆鼓,女性特征明显,高40厘米,宽15厘米,厚19厘米(图3—5)。这一时期人物造像主题单一,几乎全是石质孕妇像,突显女性特征;双手护于胸前,一般为垂座式。
    图3 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人物造像
    1.兴隆洼;2.白音长汗;3—4.林西县西门;5.克旗山前村;
    6.赤峰市博物馆;7—13.滦平后台子;14—15.赵宝沟
    赵宝沟文化时期出现了独立的祭祀区,祖神像以石雕为主,并出现了陶质人物造像。滦平后台子遗址6件石人像[16]类似于红山文化A型女祖神。采:14,裸体孕妇形象,蹲坐,眉粗隆,鼻略凸,呈三角形;耳外凸,眼睛以一阴刻线表示,微睁;吻部略隆,闭口。曲肘,手抚腹,二乳,腰腹宽肥,小腹与后腰隆鼓。臀部与尖形小石座相连,腿向内曲、脚相对(图3—7)。采:15,裸体孕妇形象,通体磨蚀较严重,头、身与采:14相似。两手相对抚腹。手指已磨蚀不清。大腿平直,小腿自然下垂(图3—8)。采:17,胸、腹、脸部及右耳残损。为裸体孕妇形态,表现手法较采:14趋近写实。体修长,头无发,眉粗隆,与鼻梁相连,鼻残。眼睛以柳叶形沟槽表示。耳长圆,耳间刻一柳叶形沟槽。体表磨光,面部精磨,肌肤感较强,倒圆台形座(图3—9)。采:18裸体孕妇形象,蹲坐姿,雕法写实。体端正,比例适中。颈后部有一条凸起的发辫,以人字形阴刻线表示辫花,辫长5、宽2厘米(图3—10)。乳隆,腰腹粗肥,曲肘,手指伸直上下交错抚腹。阴部有凹坑,臀部发达,大腿平伸,小腿下垂略向内曲,两脚皆残,背脊有沟槽。体磨光,制作精细,肌肤感很强。座为圆柱形,未经细磨。采:19,裸体女性,端坐式。无发,眼部内凹,颧骨略凸,小口微张。胸腹较平略内凹,阴部刻划出竖沟。两臂自然下垂,手扶膝。无底座(图3—11)。赵宝沟遗址陶塑人像F103①:6[17]类似于红山文化B型祖神像,手制捏塑,脑后塑空。口、鼻、眉、目、耳均凸出,耳靠口,较小,双眉相接,并做有两鼻孔,口部未分上下唇,脸形消瘦。从后部残断情况看,来应属某种器物的装饰(图3—12)。赵宝沟遗址陶塑人像F103①:5[18]类似红山文化C型祖神像,人面呈近圆形,唯一下领口部略凸出,人面扁平,刻有眉、目、鼻、口,不见耳(图3—13)。赵宝沟文化时期孕妇像多为石质,腹部更加圆鼓,双手护于胸前,和兴隆洼文化祖神像形制相似,当有着亲缘关系。所不同的是赵宝沟文化时期还出现了口部闭合的陶塑人像和口部做呼麦状的陶塑人像。这3种类型的祖神像在红山文化时期均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不同的是红山文化时期A型孕妇像多为泥质和陶质,B型口部闭合的祖神像多为石质。总之,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到红山文化可以看出祖神像系统发展演变关系十分明显。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祖神像是红山文化祖神像的源。
    巫神像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可以上溯到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时期。巫神像共同的特点是一般后背都有对穿的双孔,应为穿系佩戴之用。白音长汗遗址AT27②:7石巫神面像,平面椭圆形,正面微凸,正面上部磨出一对月牙形凹槽,两侧各有一向下弧线,代表双目。下部磨出一横向凹槽,表示口部,其上下各两道凹槽,内嵌蚌壳表示牙齿。背面上部磨出一横向凹槽,两端向侧斜边斜向钻孔,用于穿系(图3—6)[19]。巴林右旗博物馆藏玉巫神面像背部也有一对对穿的孔,当用于穿系[20]。其特殊之处是嘴部到下颌雕以网格纹,类似于“中华第一龙”鼻端的网格纹,据此推断应为赵宝沟文化时期(图3—14)。二者虽然均有人面特征,但从口部观察,白音长汗遗址AT27②:7和巴林右旗博物馆藏玉巫神面像均有兽牙,当是巫覡的面具,不同于祖神像系统。红山文化时期这种巫神面像少见,但却出现了跪坐和踞坐的兽面巫神像。二者形制相差甚远,是否具有发展演变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