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片面消极抗日造成不利 《中国社会科学报》: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当时具有合理性。 岳谦厚:著名史学家魏宏运教授曾批评这种论调“实际上就是重复蒋介石当时讲的话……这亦算研究历史?历史研究是要结合历史实际考察的。日本会允许中国积蓄力量吗?反过来,即使中国能增加一些力量,而日本因占有中国更多资源,其力量不是增加得更迅速吗?这是普通常识,这就是历史实际!”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些声音认为,国民党军队并未有过片面抗战。您怎么看? 岳谦厚:按照通行的认识,所谓片面抗战路线就是说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所走的是一条不发动群众、不依靠群众而单方面依靠军队的路线。 实际上,国民党方面亦进行了一定的社会动员,比如说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于7月17日发表庐山讲话就指出,“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再如滇缅公路的修复和中印公路的打通及大量物资的运送均动用了包括南侨机工在内数以千计的民力。所以,与其说国民党方面在主观上不发动群众或不想发动群众、不想依靠群众,倒不如说其发动群众无序、无力,甚至屡屡发生军队扰民现象。这又何以能够赢得民众信任与支持呢?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战的态度,您怎么分析? 岳谦厚:关于国民党军队是否“消极抗日”的问题,从历史实际或比较的眼光看,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确实打过不少大仗硬仗,而到中期则明显“消沉”了好多,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在主观上就有了“等待”的思想。 当然,这种思想是在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背景下产生的,一是前期战事消耗很大甚至说达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二是日军进攻势头弱化,三是盟国迟迟不予开辟亚洲战线,四是担心共产党“做大做强”,等等。不过,要说其彻底或完全“消极”亦是不尽客观的。比如,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在整体上或战略上可谓大溃败,但“衡阳保卫战”就是个例外,是役国军打得很英勇很顽强。再如,其间中国入缅军或远征军同样打得很艰辛很顽强,甚至一时享誉国内外。 《中国社会科学报》:但从整体抗战实践来看,上述“片面”和“消极”因素,都给抗战造成很大不利。 岳谦厚:确实是这样。与共产党方面相比,亦从抗战具体的整体的实践来看,国民党方面抗战路线的“片面”性,直接后果是丧师失地、损兵折将,间接后果是各种战争资源得不到发掘并有效配置己方,甚至为敌所掠而变成了敌方的战争动力。 “消极抗日”特别是三次大规模的国共军事“摩擦”,直接后果是国民政府对内失信于民、对外毁掉了中国抗战的声誉,间接后果是消耗了自己的力量而增强了敌方的实力并使中国抗战立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