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观点 >

经与典:先秦两种典籍形态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海波 参加讨论

    “经典”一词较为常用,如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现代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等,都是“经”与“典”连用的。然而在先秦时期,“经”、“典”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典籍形态,并且先有“典”,后有“经”。因年代久远,文献记载阙如,“经”、“典”作为先秦时期两种重要的典籍形态隐而不彰,有必要予以探讨。
    “典”有三种形态
    先秦时期,“典”先于“经”产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即是说,“典”可溯至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商代甲骨卜辞中的“典”字,像双手捧“册”之形,是会意字。撰于西周初年的《尚书·多士》云:“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此言出自周公,可与《逸周书·商誓》所云“成汤之典”及《逸周书·世俘》所云“文王修商人典”相印证。可见,早在商代,作为书籍的“典”即已存在,这是其第一种形态。先秦时期,“典”亦可指文章体裁,如《逸周书》的《程典》、《宝典》、《本典》等,都以“典”为体裁,《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等,也是如此。这是“典”的第二种形态。
    《周礼·天官》还提到太宰执掌的“建邦之六典”,即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认为,这些“典”不同于《尧典》和《舜典》,“其太宰六典及司寇三典者,自由当代常行,与此别矣”。此言甚是,“建邦之六典”确实不同于作为文章体裁的“典”,而是官府掌管的行政文书,这就是“典”的第三种形态——类编文献。这类“典”产生于“学在官府”时期(简称官学时期),孔子兴办私学以前,图书典籍及学术文化由官方垄断,禁止流向民间,同一性质的档案文献在官府中经年积累,催生了同一文体的类编文献。
    以盛行于官学时期的“训典”为例,《国语·晋语》曾提及“端刑法,辑训典”,韦昭注:“辑,和也。”清儒俞樾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训典不可言和,韦注非也。辑与集古字通……辑训典,谓集合先代之训辞及其典礼也”。可见,“辑”有聚合、编纂之义,“训典”当系由多篇“训”体文献编辑而成。这种典籍编纂方式,在官学时期的教育方面也有所体现。《国语·楚语上》载,楚国大夫申叔时教育楚太子的九门功课为“诗、令、故志、训典、礼、乐、世、语、春秋”。若将这九门功课与孔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进行对比,前者的“令、故志、训典”相当于后者的“书”类教材。不同的是,“书”是典、谟、训、诰、誓、命等多种文体编成的一部教材,而“令、故志、训典”应是三种不同文体依类编纂而成的三部教材。这种类编文献是官学时期各种典籍分类的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