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功利学风影响经济学界 20世纪70年代以降,市场意识的膨胀和终身制的流行,导致经济学研究日益实用化和庸俗化,并引发功利主义的勃兴,在经济学界滋生出强盛的主流化效应。现代经济学界普遍信奉这样的观念:“如果足够多的人足够强烈地相信一个陈述,那么,这个陈述就构成了知识。”同时,在庸俗的科学至上主义的主导下,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就成为主流,那些对现实制度和新古典范式持批判态度的,则被贬为非主流经济学或“异端”经济学。既然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为大多数人所信奉,人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新古典范式值得仿效,从而形成新古典范式拜物教。受这种“名牌”和“主流”意识主导,一些经济院校就将英文一流刊物上的文章定位为职称晋升的标准,而这些刊物几乎都是遵循新古典范式,它有利于遵循新古典范式的青年经济学子的成长,却必然会排斥或扼杀其他思想创见的生成。 十、经济史研究缺乏理论性 经济史作为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是从史学而非经济学中发展而来。因此,目前从事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人,往往缺乏足够的经济理论乃至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无法将历史研究和经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难以通过历史研究将经济理论与具体社会背景和实践结合起来,并由此审视流行的经济理论,进而推动经济学的发展。事实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就强调,“经济史的作用不是重写历史。它应该分辨特定的历史经济环境,以达到拓展我们关于经济行为的知识的目的”。但是,当前的经济史研究却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考证训诂,一是计量实证。两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将经济史研究蜕化为一种资料的整理和收集,或者对历史实践的创新解释。正因为经济史研究往往缺乏理论性,而遭到了主流经济学以及学子们的轻视和否定,乃至经济史课程在经济学专业中越来越无足轻重。 总之,正是上述十大因素的相互强化,历史和学术史在当前的经济学界近乎消失了,经济学也进入“不思不想”的时代。我们可以看一段霍奇逊的观察:目前“能够包容杰文斯、马歇尔、凡勃伦、凯恩斯和熊彼特等人那种广博而现实的观点的经济系已经不复存在了。例如,到英国的剑桥和曼彻斯特以及美国的芝加哥和哈佛的经济系参观,可以发现他们最为关注的是数学的严谨,而不是其是否恰当和符合现实。数学家控制了招生、课程安排、教师的招聘与晋升,以及最著名杂志所发表文章的把关等。他们把持着各种各样的委员会,任命主席、分配资源、评估国家的或机构的研究基金的申请。他们贬低非数学家和对核心假设持不同意见的质疑者。”西方经济学界的这种功利和庸俗现状,欧美很多有识之士都有清晰的认识,并寻求积极的改进路向。例如华威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斯基德尔斯基就提出,学生不应仅凭经济学或数学的学习就获得学位,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都应是一个经济学研究者应该接受的必要训练,而不是把它们作为选修课,每门课都应被加以不同的权重系数。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