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盘古开辟人类生存的空间,孕育人类赖以生存的万物,奠定宇宙的秩序,人的历史才找到开端,人的内心世界才有了归属感。人们对祖先的缅怀,人们落叶归根的潜意识,往往与盘古神话的产生和传播相契合。它不仅能够激活人类对童年的记忆,而且会让人在追忆童年快乐中找到尊崇祖先、奋发有为的家国情怀 重新审视中华创世神话的文化意义,不能不说“盘古”。在中国,盘古可以算得上是最知名的创世者。许多民间叙事作品也常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作为开篇语,目的就是强调万事万物都要有个源头。那么,盘古到底从哪里来?人们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盘古神话体现着一种怎样的精神? 三国之前没有“盘古”? 盘古神话是中国多民族广泛流传的创世神话。从文献的角度追溯,目前认为最早出现在唐代欧阳询等人编撰的《艺文类聚》。该书引文有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的《三五历纪》,里面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盘古出世后“乃有三皇”。针对这则文献,人们常常质疑两个问题:一是盘古神话的产生时间,二是产生盘古的混沌又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在三国时期出现盘古神话文献之前,没有更早的人提到盘古。在众多早期文献中,《山海经》中没有出现盘古,屈原的《天问》中也没有问及盘古,司马迁的《史记》中亦没有谈到盘古。这些关于盘古的集体失声,说明此前中国大地上不存在“盘古”这样一个名称。因此断言,盘古作为开辟神,产生时间较晚,不会早于女娲伏羲,甚至比不上炎黄和尧舜禹。《三五历纪》说盘古产生后“乃有三皇”,不过是作者杜撰的结果。 对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研究者关于文献实证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否认,有时会存在文献神话滞后于口头神话的可能性。仅以文献出现的早晚判断神话产生的时间,有时会有刻舟求剑之嫌。三国之前是不是有关于盘古的文献没被发现,或者是由于儒家倡导“不言怪力乱神”的影响造成相关神话的遗失,现在我们不得而知。试想,如果没有周代的王者为了观风俗、知得失而组织人力采集民间诗歌,或者后来孔子没有删订“诗三百”,就断定春秋中叶以前不存在风雅颂?同样,神话作为民间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传统,是民间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长出的五谷杂粮,有些不能收入数量有限的粮仓,难以进入正统文献典籍的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此而言,三国之前不存在盘古神话的文献研究结论值得商榷。 关于第二个问题,有些读者据此对盘古神话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认为神话不过是处于蒙昧时代的人通过想象或幻想创造的荒诞故事,是为了愚弄百姓而编造出来的瞎话。其实,古人讲神话与今天大不相同,不仅需要特定的时间、地点,而且大多还要有隆重的场合和仪式,对讲述者也有特定的身份要求。这就保证了神话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可置疑的神圣性。 以“女娲造人”为例,这则以人类起源为主旨的创世神话,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内容怪诞、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它的实质是反映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历史记忆。这个时代又称“女儿国时代”,男子在此时没有太高地位,女性掌握着生育和抚养后代的绝对大权。创作这个神话的目的之一,就是塑造一个至高无上的女神。 关于女娲造人过程的描述,还契合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的需要。例如,女娲最初仿照自己的样子精雕细刻造的人是高贵的人,后来由于疲倦改用绳藤沾泥甩出来的人就成为粗劣低等的人,这与封建统治倡导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异曲同工。从信仰角度看,它宣扬了“人命天定”的宿命理念;从人生观方面看,则宣导了一种“安分守己”的思想。这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管理和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话又说回来,神话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借“神”说话、借“神”说事,带有不可置疑的“先验论”特点。正如大量神话所强调的,自从“绝地天通”之后,芸芸众生就再也不能见到神了。在神话叙事逻辑中,无论预设的叙事前提,还是最终的结论,都是一个无需证明的命题。那么,孕育盘古的“浑沌卵”,在受众的心中本来就是应该存在的东西。缘于这个逻辑前提,盘古就是一个最早出现的不必争议的创世者。 (责任编辑:admin) |